健康时报记者 张 爽 姚欣然 孙欢 郑新颖 杨丽萍 吕 霖 荆雪涛 步 雯 王小磊
两家医院
的当家人
身兼两家医院“当家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除日常管理工作之外,每周两天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轮流坐诊。
对付癌症,郭院长常说,“抗癌,首在医心。”郭院长特别注重治疗前给患者“打气”,让他们有勇气、放心接受治疗。在他看来,这是可以暖热患者最后希望、鼓舞患者斗志的关键。
橘井泉香,因医德方泽。大医精诚,是“德”与“技”的最好升华。
最不希望患者
被虚假宣传延误
与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接触、交流,印象最深的是每当他发现患者的误区,就一定会纠正。他最不希望患者被错误的宣传耽误治疗。
多年前一位患者因长期服用保健品延误病情导致瘫痪,至今让他遗憾无比。此后王拥军副院长甚至还会为了患者,打电话投诉某药品虚假宣传。这时他不是王牌科室自信从容的领队人,而是热心友善的邻里街坊。
喉癌术后
能说话最重要
作为医院头颈外科的首席专家,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黄志刚一直在治疗疾病的第一线,谈起熟悉的专业更是如数家珍。
喉癌术后效果较好,但仍有患者术后失去说话能力。黄院长对此很重视,“喉癌的治疗目标就是让100%的病人治疗以后都能够发声。”黄院长还担任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无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推动着喉癌患者的术后康复,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正常的生活当中。
这个院长
会聊天
作为国内知名精神专科医院,北京安定医院王刚院长语气随和,“辛苦了”、“喝矿泉水太凉了,喝咖啡吗?”短短几句话让前来采访的记者倍感温暖。
“治病要懂人,患者不愿意说、家人和医生不了解病情,是个麻烦事。”或许因为专业的缘故,王院长与人交流总让人感觉很放松。
做科普成了院长
的爱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峰是一个爱科普的院长。一见面就感受到亢院长的热情,把我们带到会议室,跟我们介绍去年报社《大夫说》视频也在此录制。采访前与亢泽峰副院长商讨话题,亢泽峰说,现在电子产品太多了,患有高度近视、干眼症等人越来越多,他很愿意和媒体一起呼吁大家保护眼睛。
频冒金句的
院长大咖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血管有钙化”“没有康复的心脏病治疗是残缺的”“一些人创造了社会,燃烧了自己(不顾心脏负荷拼命工作)”……在采访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副院长时,记者时不时能听到这些“金句”。 采访中,周玉杰教授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匠心”,40多分钟采访下来,真切感觉到周院长不仅体现在专业技术上,让患者听明白更是他的“匠心”所在。
最权威的
妇女之友
“我这样说,能听明白吧?”采访中每回答完一个问题,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王建东都会重复这样一句话。为了让我和同事们都能听懂,王院长一直用最平实的语言解释妇科疾病。在门诊中,经常能见到哭着来就医的女患者,王院长都努力给予安慰和帮助,有时候为了更加清晰明了地表述病情、分析治疗方案,王院长还会给患者画一张示意图。“让读者明明白白很重要”。也正是这样的科普热忱之心,给众多女性患者带来一份踏实和信赖。
攻克面子难题的
暖男
当摄像机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李元文面前一架,参加过央视健康之路、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的他轻松自然,穿插家用护肤小妙招,就像拉家常。李元文副院长给我们爆了自己曾经的小料。当年医学院校毕业被分配到皮肤科时,他的痤疮很厉害,因此十分理解患者的苦恼,决心在这个领域做出一番建树。如今,李院长与“面子难题”较真已30余年,“对病人负责,不让患者失望而归!”
防护意识很强的
胸科院长
北京胸科医院擅治肺结核等肺部疾病,记者和同事们一到医院就戴上口罩全副武装。看到我们 “戒备森严”,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陈效友一开口就表扬了我们的防护意识。陈院长已在医院工作25年,他强调,肺结核这样的传染病防护非常重要。“疾病防控始于微末,一丝一毫都不能出差错”。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