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融媒体报道团记者 齐钰)“在西方发达国家,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之间仅差10岁左右;而北京市相差了20岁!也就是说,在期望寿命的最后20年,人们可能会陷入疾病、残疾等非健康状态。”11月4日,在“第二届国家健康产业融智投资领袖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在发表主题演讲时如是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
王陇德指出,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明了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和内容,是今后十五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纲要中提出了五大类13项具体指标,其中一项便是人均预期寿命。在建国初期,我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目前已上升到76岁。 “以往评价健康的主要指标是期望寿命。现在,我国期望寿命得以延长,但能不能活得健康、活得幸福、活得有尊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世界卫生组织在本世纪初提出一个新的指标——健康期望寿命,用以估算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王陇德谈及,在西方发达国家,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之间仅差10岁左右;我国目前并没有做过全国性的调查评估,但根据此前北京市发布的全国首份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研究报告,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之间差20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10年。报告中,北京市18岁组人群健康期望寿命为40.17剩余年,男性为43.40剩余年,女性为38.06剩余年,即一名18岁的北京人,预期在健康状态下平均只活到58岁。
主要发达国家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
王陇德强调,在2020年左右,应该有这样一次全国性的调查,有数据来判定现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一条宏观的目标,“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小贴士:
期望寿命:期望寿命又称平均期望寿命,指0岁时的预期寿命。一般用“岁”表示。即在某一死亡水平下,已经活到X岁年龄的人们平均还有可能继续存活的年岁数。
健康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是一个相对数据,估算的是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这一数据是基于现在人口的死亡率和普遍的健康状况。
(责任编辑:荆雪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