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中,母亲的功能是这样的:母亲扮演“容器”的角色,能够承接与包容来自孩子的各种喜怒哀乐。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是开心、难过,或者生气,母亲总是在那里,不会因此讨厌自己,孩子将打从内心发展出对人的信任及对自己的喜爱。母亲,是我们发自内心喜爱自己和相信别人的源头。
情绪化的“气象台母亲”
在母亲身上的情绪化特质,其实也发生在父亲身上。但因母亲才是孩子情感依赖的主要角色,所以在大部分人的童年经验里,相较于父亲,情绪化的“气象台母亲”对我们的心理影响更具破坏力。
W小姐在成年时期,有很严重的情感困扰,她谈恋爱时,总是“太过”轰轰烈烈:感情正热时浓情蜜意,感情受挫时简直想从悬崖边跳下去。回溯她的童年经验,记忆里有一个极端情绪化的母亲。
在W小姐约莫四五岁的时候,母亲买了一台钢琴并送她去学钢琴。学琴的第一天回到家,W笨拙地敲打键盘,手指才滑过几个音,母亲的掌声就响起:“哎呀!好棒!我女儿怎么这么厉害,一定是未来的钢琴家。”W很不好意思,但母亲的热情让她血液沸腾,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这是爱,是肯定,是一种童年的高潮。
下一周,上完钢琴课的W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琴盖敲打琴键。谁知,当她手指才滑过琴键,母亲就皱起眉头说:“怎么这么吵啊!没看到妈妈在忙吗?你这个小孩怎么这么不懂事!”W瞬间从期待坠落谷底,沮丧地回房间,把钢琴课本丢在地上踩踏。这是讨厌、否定的情绪,也是童年的挫折。
又过了一周,W学完钢琴回家,忐忑不安,此时,母亲说话了:“哎,回家怎么都没有叫妈妈呢?怎么学完琴也没跟妈妈说今天学得怎么样?”
W在母亲反反复复、阴晴不定的情绪化中濒临崩溃。兴奋和挫败的情感不断交错,这种缺乏逻辑的焦虑感,让她不知不觉地染上了咬嘴唇的习惯(把情绪吞回心里)。成年后,这种习惯逐渐转变为与伴侣的唇枪舌剑,以及对吃的渴望。
“气象台母亲”对我们最大的心理破坏是:她们制造了一种“双重束缚”的情感,一下让我们觉得被爱,一下又让我们觉得自己被讨厌。在这种情感的夹击下,我们变得想讨好别人(当我们期待兴奋性情感出现时),或者变得叛逆不易亲近(当我们预期挫败性情感会出现时)。追根究底,是因为我们已经无法信任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对情感最直接的反应。
强势的“狮子母亲”
“狮子母亲”最明显的特质,是当她权力在手时,会带给别人一种被控制感,指责孩子。
有心理学家解释,这种“指责的语言”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涵盖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一种全面性反应。比如说,母亲对孩子说:“你怎么考得这么烂,连猪都不如!”如果孩子把这句话听进心里去,即使不需要真的到猪圈去,脑海里也会浮现猪圈的影像、猪的模样(这是物理学上的反应),仿佛可以嗅到猪饲料的气味,以及猪食通过口腔的感觉(这是化学上的感受),甚至可能因此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是生物学上的反应)……产生难堪与羞愧的感觉,尤其会在较小的孩子的心智发展中留下印象。
一个体重160斤的胖男孩,他总默默聆听。当你有点热时,他会递纸巾给你擦汗。当他感觉你靠他太近时,他会不着痕迹地挪动椅脚。总的来说,他是个乖巧的好孩子。
但是,胖男孩有戒不掉的饮食困扰,体重与日俱增,周围的人对他指指点点,他去求助医生让他变瘦,想要等到自己的体态恢复正常时再出去见人,否则“很吓人”。
“这样很缺德。”他说。这是一种自我指责的语言。
医生请来了胖男孩的父母,想了解他的自责是否和父母有关。
三人排排坐,胖男孩坐中间。母亲的言语充满奚落,父亲丝毫不为所动只低着头在笔记本上鬼画符,连妻子骂他时也点头附和。胖男孩夹在中间,不断扭动、翻转双手,偶尔会说“也不是这样说”“没有这么严重啦”。
这是一种不知所措的反应。胖男孩显然想缓和母亲的气势,但又因为自己办不到而感到挫折。
父亲与母亲的角色,之于一个家庭,扮演着相互平衡的角色。在理想状况下,父母功能互补,但彼此拥有发声权,孩子才能同时学习到信任感与冒险的规范准则。
比起母亲,父亲是孩子 “权威典范”的指标。父亲的威严对孩子学习规则有帮助。“狮子母亲”往往是剥夺父亲在孩子面前的尊严。这种对父亲尊严的剥夺,在孩子心里,仿佛褫夺了“集体男性”的尊严。这种状况下,女儿可能会朝母亲看齐,看不起男性,成年后承袭母亲的强势。至于儿子,则夹在认同父亲或母亲的挣扎中,变得极端暴怒或懦弱顺从。
过分唠叨的
“直升机母亲” 从心理发展的任务来看,人一过40岁,就会进入需要“传承”的生命阶段。父母想把他们所知的教给我们,以感受自己生命的“传承”。所以唠叨常带有“教导”的意味。
但过分唠叨的父母不只想传承经验,而是想把这些经验“复制”到我们身上。所以子女会有压迫感,感觉父母想要掌控我们,并且这些掌控往往涉及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位妻子来精神科求诊,诊断为“忧郁症”。她有严重的睡眠困扰,每到晚上不敢睡觉。
“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位妻子想了很久,她的睡眠困扰应该是“从……结婚后。不,可能更早一点,从还在同居的时候……也可能再早一点,是……交往的时候吧”。
总之,和她的伴侣脱不了关系。这位妻子和丈夫交往开始,就常常去丈夫家里。妻子发现当她和丈夫独自在房里聊天时,丈夫的母亲要不递水果,要不送茶水,或者干脆坐进来一起聊天。
结婚后和婆婆同住。结婚第一晚,妻子在睡梦中感觉有人从旁边走过,赫然发现婆婆走进新房,帮丈夫盖被子。
“哎哟!你别管妈啦!你也知道,我爸很早过世,她就剩我一个亲人。”妻子第一次提起时,丈夫这么回应。
“可不只睡觉。我煮饭的时候,她会告诉我用几匙盐、几匙糖、几滴酱油;我买菜的时候,她会告诉我只能走哪条路最快……”妻子试图解释。
对于这样的母亲,我们不能只是顺从而已,因为顺从并没法解决一个人的不安全感。不安的母亲需要的是放松,是重新敞开心扉感受爱,并且学习把关注力从别人身上拉回到自己身上。
摘自《与父母和解》,许皓宜著,九州出版社
情绪化的“气象台母亲”
在母亲身上的情绪化特质,其实也发生在父亲身上。但因母亲才是孩子情感依赖的主要角色,所以在大部分人的童年经验里,相较于父亲,情绪化的“气象台母亲”对我们的心理影响更具破坏力。
W小姐在成年时期,有很严重的情感困扰,她谈恋爱时,总是“太过”轰轰烈烈:感情正热时浓情蜜意,感情受挫时简直想从悬崖边跳下去。回溯她的童年经验,记忆里有一个极端情绪化的母亲。
在W小姐约莫四五岁的时候,母亲买了一台钢琴并送她去学钢琴。学琴的第一天回到家,W笨拙地敲打键盘,手指才滑过几个音,母亲的掌声就响起:“哎呀!好棒!我女儿怎么这么厉害,一定是未来的钢琴家。”W很不好意思,但母亲的热情让她血液沸腾,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这是爱,是肯定,是一种童年的高潮。
下一周,上完钢琴课的W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琴盖敲打琴键。谁知,当她手指才滑过琴键,母亲就皱起眉头说:“怎么这么吵啊!没看到妈妈在忙吗?你这个小孩怎么这么不懂事!”W瞬间从期待坠落谷底,沮丧地回房间,把钢琴课本丢在地上踩踏。这是讨厌、否定的情绪,也是童年的挫折。
又过了一周,W学完钢琴回家,忐忑不安,此时,母亲说话了:“哎,回家怎么都没有叫妈妈呢?怎么学完琴也没跟妈妈说今天学得怎么样?”
W在母亲反反复复、阴晴不定的情绪化中濒临崩溃。兴奋和挫败的情感不断交错,这种缺乏逻辑的焦虑感,让她不知不觉地染上了咬嘴唇的习惯(把情绪吞回心里)。成年后,这种习惯逐渐转变为与伴侣的唇枪舌剑,以及对吃的渴望。
“气象台母亲”对我们最大的心理破坏是:她们制造了一种“双重束缚”的情感,一下让我们觉得被爱,一下又让我们觉得自己被讨厌。在这种情感的夹击下,我们变得想讨好别人(当我们期待兴奋性情感出现时),或者变得叛逆不易亲近(当我们预期挫败性情感会出现时)。追根究底,是因为我们已经无法信任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对情感最直接的反应。
强势的“狮子母亲”
“狮子母亲”最明显的特质,是当她权力在手时,会带给别人一种被控制感,指责孩子。
有心理学家解释,这种“指责的语言”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涵盖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一种全面性反应。比如说,母亲对孩子说:“你怎么考得这么烂,连猪都不如!”如果孩子把这句话听进心里去,即使不需要真的到猪圈去,脑海里也会浮现猪圈的影像、猪的模样(这是物理学上的反应),仿佛可以嗅到猪饲料的气味,以及猪食通过口腔的感觉(这是化学上的感受),甚至可能因此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是生物学上的反应)……产生难堪与羞愧的感觉,尤其会在较小的孩子的心智发展中留下印象。
一个体重160斤的胖男孩,他总默默聆听。当你有点热时,他会递纸巾给你擦汗。当他感觉你靠他太近时,他会不着痕迹地挪动椅脚。总的来说,他是个乖巧的好孩子。
但是,胖男孩有戒不掉的饮食困扰,体重与日俱增,周围的人对他指指点点,他去求助医生让他变瘦,想要等到自己的体态恢复正常时再出去见人,否则“很吓人”。
“这样很缺德。”他说。这是一种自我指责的语言。
医生请来了胖男孩的父母,想了解他的自责是否和父母有关。
三人排排坐,胖男孩坐中间。母亲的言语充满奚落,父亲丝毫不为所动只低着头在笔记本上鬼画符,连妻子骂他时也点头附和。胖男孩夹在中间,不断扭动、翻转双手,偶尔会说“也不是这样说”“没有这么严重啦”。
这是一种不知所措的反应。胖男孩显然想缓和母亲的气势,但又因为自己办不到而感到挫折。
父亲与母亲的角色,之于一个家庭,扮演着相互平衡的角色。在理想状况下,父母功能互补,但彼此拥有发声权,孩子才能同时学习到信任感与冒险的规范准则。
比起母亲,父亲是孩子 “权威典范”的指标。父亲的威严对孩子学习规则有帮助。“狮子母亲”往往是剥夺父亲在孩子面前的尊严。这种对父亲尊严的剥夺,在孩子心里,仿佛褫夺了“集体男性”的尊严。这种状况下,女儿可能会朝母亲看齐,看不起男性,成年后承袭母亲的强势。至于儿子,则夹在认同父亲或母亲的挣扎中,变得极端暴怒或懦弱顺从。
过分唠叨的
“直升机母亲” 从心理发展的任务来看,人一过40岁,就会进入需要“传承”的生命阶段。父母想把他们所知的教给我们,以感受自己生命的“传承”。所以唠叨常带有“教导”的意味。
但过分唠叨的父母不只想传承经验,而是想把这些经验“复制”到我们身上。所以子女会有压迫感,感觉父母想要掌控我们,并且这些掌控往往涉及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位妻子来精神科求诊,诊断为“忧郁症”。她有严重的睡眠困扰,每到晚上不敢睡觉。
“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位妻子想了很久,她的睡眠困扰应该是“从……结婚后。不,可能更早一点,从还在同居的时候……也可能再早一点,是……交往的时候吧”。
总之,和她的伴侣脱不了关系。这位妻子和丈夫交往开始,就常常去丈夫家里。妻子发现当她和丈夫独自在房里聊天时,丈夫的母亲要不递水果,要不送茶水,或者干脆坐进来一起聊天。
结婚后和婆婆同住。结婚第一晚,妻子在睡梦中感觉有人从旁边走过,赫然发现婆婆走进新房,帮丈夫盖被子。
“哎哟!你别管妈啦!你也知道,我爸很早过世,她就剩我一个亲人。”妻子第一次提起时,丈夫这么回应。
“可不只睡觉。我煮饭的时候,她会告诉我用几匙盐、几匙糖、几滴酱油;我买菜的时候,她会告诉我只能走哪条路最快……”妻子试图解释。
对于这样的母亲,我们不能只是顺从而已,因为顺从并没法解决一个人的不安全感。不安的母亲需要的是放松,是重新敞开心扉感受爱,并且学习把关注力从别人身上拉回到自己身上。
摘自《与父母和解》,许皓宜著,九州出版社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