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我们身边的好医生

2017-11-07 13:35:22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健康时报记者  步 雯  郑新颖  乔靖芳  吕 霖  黄兰君  姚欣然   相关阅读: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名单(19名,依国家卫计委排序)
王焕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溢水镇陈家铺村中心卫生室乡村医生、医士
尹贻明 陕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光雪峰(白族)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刘大飞(女)湖南省益阳市大福皮肤病防治所副所长、主管护师
刘建平(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小儿血液内科主任医师
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
张  琪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肾病科主任医师
张桂英(女)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主任护师
经  翔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
赵生秀(女)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护师
姚玉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
贺星龙 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乐堂村卫生所乡村医生
贾立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
郭璐萍(女)江西省新余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黄国宁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生殖与遗传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
常洪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一牧场医院副院长、医师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詹  红(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谭晓琴(女,藏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医师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发现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最主要的是针对内皮层,仅有6微米厚,头发丝的1/10,这就是光明与黑暗的距离!通过一次次的实验,试了三四十种方法,用了上千只小鼠,1995年5月,姚玉峰终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法的角膜移植手术,术后无排斥反应。   ■在北京儿童医院,有一位“B超神探”,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医生,由于他在B超检查时绝对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环节,B超结果十分精确,一来二去,就有了“贾立群B超”的说法。   ■在“白求恩奖章”颁奖当天晚上9点多,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冰鸿收到姚玉峰的信息:“捐献的事情怎么样?如果有了,及时通知。”原来,姚玉峰还一直记挂着一位双眼失明、已5次角膜移植均失败的河南患者。   ■为了能将“单精子卵细胞内显微注射”技术练到最好,使临床中的失误更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黄国宁带着同事们白天工作,晚上就在实验室用废掉的卵子做练习,“你想,一个卵子直径才150微米,要把精子注射进卵子还不破坏卵子结构,多难!”   ■山西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乡村医生贺星龙,恪守“24小时上门服务”的出诊承诺17年,一个电话,随叫随到,行程达40多万公里,骑坏7辆摩托车,用烂12个行医包,服务周边28个村子、4600余名村民,累计出诊约17万人次,免收出诊费达35万余元,为五保户患者免费贴药费达4万多元。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遗传与生殖研究所有一个黄国宁定的规矩:注射的时候,房间里只能有护士和被注射患者两个人。这是他一次巡查时定下的。那一次,黄国宁看见注射室里一个护士同时给两个病人注射,旁边还等着好几个其他病人,他立刻把其他人都请了出去,并定下了这条规矩,“你打针的时候,别人盯着你看,你舒服不?”
新闻背景:近日,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评选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织。会上表彰了19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医者,是一个跟我们一辈子都息息相关的职业: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守候身心长久的健康,给生命最后一程以尊重。
设立于1991年的“白求恩奖章”,是国家对卫生系统模范个人的最高行政奖励。迄今为止,全国仅有45位医务工作者获此殊荣。
16年如一日,宣传防艾知识,为患者开解心结的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溢水镇陈家铺中心卫生室乡村医生王焕云;
把B超做出了品牌,把简单的事情做到了极致的“B超神探”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
“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的创立者,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的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不忘从医初心,真诚为人治“心”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
这些“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情怀,向我们诠释着何谓百姓需要的医者。
练就高超医术
做百姓健康的守护神
医生的标准有很多,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好医生得能够帮患者解除病痛。没有高超的医术,好医生无从谈起。
人的角膜约0.5毫米厚,角膜生病后会失去透明,甚至导致失明。只有进行角膜移植,才能复明。1906年,德国医生施行人类第一例角膜移植,为患者开启了希望。但是,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的拦路虎。为解决排斥反应的问题,世界科学家前赴后继,努力了一百多年,一直没有攻克这个难关。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的博士课题就是研究排斥反应机理,他发现排斥反应最主要的是针对内皮层,仅有6微米厚,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就是光明与黑暗的距离!通过一次次的实验,试了三四十种方法,用了上千只小鼠,1995年5月,姚玉峰终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法的角膜移植手术,术后无排斥反应。接着是第二例、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国际眼科界将它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写入美国眼科教科书,中国人的名字第一次载入世界角膜移植发展史。
作为一名眼科专家,姚玉峰为30万患者重新寻回了光明,而经他手术复明的病人就有近3万人。
十几年前,江西一位幼时被炸伤双眼的患者几经周折找到了姚玉峰,一个眼睛已经萎缩掉完全丧失希望,另一只眼在做了多次手术后也已被全国多家医院宣告没有希望了,但姚玉峰没有放弃。
姚玉峰为患者设计制订了两期手术方案,对已经被“烧焦”却还有一线希望的那只眼,第一期手术是用口腔内黏膜改善她眼睛的“土壤”,并于今年上半年,再为她做了角膜移植术,术后患者的手术眼视力达到0.3,虽然这只有正常视力的1/3,但却意味着从六岁就被炸伤的她,用术后的视力已经可以看见自己从未亲眼见过的丈夫和孩子。
1996年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黄国宁和同事在台湾专家的帮助下,成立遗传生殖研究所,专攻辅助生殖技术。从那时起,黄国宁就开始了对辅助生殖技术20年不间断的开拓。1997年,成功培养出西南地区首例试管婴儿后,为了学习当时最先进的冷冻胚胎技术,他只身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学习,两年时间学成后,立马回到重庆在研究所内将所学的每一项细节教给同事。
也是在那两年,为了能将“单精子卵细胞内显微注射”技术练到最好,使临床中的失误更小,黄国宁带着同事们白天工作,晚上就在实验室用废掉的卵子做练习,“你想,一个卵子直径才150微米,要把精子注射进卵子还不破坏卵子结构,多难!但那会儿不觉得难,就觉得想练好。”正是靠着这股劲儿,仅用了三四个月时间,黄国宁和同事熟练掌握了这项技术。
目前,黄国宁和遗传生殖研究所正在研究的项目是采用计算机胚胎实时图像分析,可以使医生增加挑选优质胚胎的几率。重庆市遗传生殖研究所也是国内最先对胚胎呼吸率监测进行研究的机构。
竭尽全力
只为让患者转危为安
对于医生来说,患者的认可才是最高的嘉奖。
在“白求恩奖章”颁奖当天晚上9点多,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冰鸿收到姚玉峰的信息:“捐献的事情怎么样?如果有了,及时通知。”原来,姚玉峰一直记挂着一位双眼失明、已5次角膜移植均失败的河南患者。
一位先后做过六次角膜移植手术、已经40多年失去光明的患者在揭开纱布的刹那,当看清楚他前面的姚医生时,竟激动地跑向姚玉峰说:“姚主任,我能不能抱抱您?”
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教授是江苏省唯一的“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他也是国内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常常面对可能已到达生命最后一刻的患者,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精湛的医术是行医的根本。”在邱海波看来,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责任所在。
在北京儿童医院,有一位“B超神探”,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医生,由于他在B超检查时绝对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环节,B超结果十分精确,一来二去,就有了“贾立群B超”的说法。虽然已成为名誉全国的大专家,他却依旧是24小时随叫随到,最多一晚被叫19次。为了能够再多挤出一点时间,再多接诊一位患者,贾立群只好省去了自己的午饭时间。如今,他已25年没有吃过午饭了。
由于心血管介入手术需要在X线下长时间工作,穿几十斤重的铅衣,相当于长时间扛重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可他还常绑着腰托做手术。椎间盘突出进一步恶化,需要手术,“但是科室和心导管室的工作怎么办?我就让同事将手术病人的造影图像传输到我住院的病房,通过对讲机指导工作。”
山西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的“80后”乡村医生贺星龙,恪守“24小时上门服务”的出诊承诺17年,一个电话,随叫随到,行程达40多万公里,骑坏7辆摩托车,用烂12个行医包,服务周边28个村子、4600余名村民,累计出诊约17万人次,免收出诊费达35万余元,为五保户患者免费贴药费达4万多元。
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能看到他们竭尽全力的身影。
妙手仁心
把患者的感受装在心里
如果说成为一名好医生有什么秘诀,那就是时刻把患者的感受装在心里。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遗传与生殖研究所没有VIP门诊。黄国宁直言,他觉得不宜在生殖中心建立VIP,对于治病救人来说,资源应该是面对所有病人的,应该为不孕患者提供平等的就医条件。
“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尊重是最重要的。”黄国宁说,在他从医的30多年里,遇到过许多不孕不育者,在与病人交流沟通中他学会了尊重病人。
遗传与生殖研究所有一个黄国宁定的规矩:注射的时候,房间里只能有护士和被注射患者两个人。这是他一次巡查时定下的。那一次,黄国宁看见注射室里一个护士同时给两个病人注射,旁边还等着好几个其他病人,他立刻把其他人都请了出去,并定下了这条规矩,“你打针的时候,别人盯着你看,你舒服不?”
如今,“白求恩奖章”殊荣在肩,黄国宁说,更加觉得责任重大。从事辅助生殖临床医疗工作30多年来,他多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纯粹的医生”,帮助患者解决健康问题,带给他们家庭幸福。
在经济文化相对封闭的山村,发现艾滋病无异于投掷了一枚重磅炸弹。作为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防艾第一人,溢水镇陈家铺村中心卫生室乡村医生王焕云第一个发现了县里的艾滋病人、第一个到村里给村民抽血检查、第一个坚持防艾十几年。“凡治病,不得问其贫贱富贵,亦不得瞻前顾后,只考虑自己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是57岁乡村医生王焕云一直信奉的话。
从医30年,患者“零投诉”,带领科室近5年来无一起医疗事故,对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詹红而言,头衔很多,但“急诊科一线医生”仍是詹红最重要的身份。
2012年大年除夕夜10点多,詹红回科室探望值班的医护人员,恰逢一名53岁的病人急性心肌梗死,情况十分危急。为让患者跟儿子再见一面,抢救过程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凌晨1点多,直至患者的儿子赶到病床前。当詹红回忆这段经历时,语气中是深深的遗憾,“至少让他的儿子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
事实上,像这样大年夜在急诊科值班度过的情景,詹红已不记得有多少次了,她总会想起,曾有患者家属深情地说“你们在积德啊!”
抢险救灾 医护人员也冲在第一线
“如果医生都怕危险,那谁去救治病人呢?”这是陕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尹贻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3年非典时期,医院成立发热门诊。当时非典诊治不明确,尹贻明带头来到第一线。他负责发热门诊筹建工作,并带领ICU五名护士在发热门诊坚守长达一个多月。为减少其他人员接触感染机会,他总是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亲自把病人送到隔离病房留观。他多方收集资料,制定消毒、隔离制度,处理科内、院内发热病人的会诊和排查工作,无一例漏诊病人。
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昆山爆炸事故、2015年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这一连串时间线的背后,都有邱海波教授亲临现场、抢救生命的坚毅身影。“每年抢救重症患者1000余例,会诊病人600余人次,”这一数字背后更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挽救的熠熠生命。
在玉树抗震救灾时,一位30多岁的重症患者出现高热、休克和肾脏功能衰竭,如果不及时抢救,很可能性命难保。邱海波教授亲自上阵,为病人进行床边血液滤过治疗,生命垂危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不料三天后患者病情再度恶化,邱海波教授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紧急抢救,坚持守候在病人床边,及时调整救治方案,历时两周后终于把病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我从21岁开始做护士,这37年来,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我依然深爱着护理岗位。”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护师赵生秀激动地说,“白求恩奖章”是给医务人员的最高奖项,如今把这个奖颁给我,很荣幸,这也是对护理事业和相关从业人员特殊关爱的体现。
让赵生秀记忆犹新的还是2010年的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赵生秀接到上级命令,带了件衣服,做好救治方案,就立马赶到现场。
当看到现场如此多惨重的伤员,她的心狠狠地揪了一下,不顾自己腿部严重的静脉曲张,在短短7个小时内组建“抗震救灾病房”,并迅速成立“灾区伤员救治护理专家组”,坚持每天工作近二十个小时,带领全院护理人员对伤员进行了全面且难度大的洗消工作,并每天深入病房,了解伤员病情,进行生活指导。最终,地震伤员伤情迅速好转,创造了“零感染、零死亡”的高原护理救援史的奇迹,伤员治愈率达100%。
正是因为她在护理的岗位上做出了典范,才让这个给护理的“白求恩奖章”更加鲜亮。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