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到底拥有怎样的“魔力”,让一些年轻人,甚至老年人前赴后继呢?
传销头目的发展对象一般都是底层打工者、应届毕业生、四处求职者、家庭不和者、婚姻不幸者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工作不称心,生活不如意。而来自传销组织的积极关注,往往会让人误以为,这里才是最接纳他们的地方。
放大欲望
失意者的梦想
被放大被尊重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那些人生不如意者,不外乎两方面诉求,要么追求精神上蜕变,要么追求物质上暴发,一个怀着蜕变梦,一个揣着发财梦。
有的失意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物质条件不富裕,生活不如意,还时常被周围的人看低、嘲笑,进入传销组织后,所有的被无条件接纳,组织承认他的尊严,支持他的梦想,并相信他能实现。于是这个欲望就像是被打开了封印的恶魔,恶魔一旦被放出来,可想而知能量有多大。梦想着自己能发财,甚至能想象到自己成为百万富翁的情形,这本身又是一种持续性的内在奖励。
这对于失意者来说,这里满足的是其尊重和爱的需要,足以使他们对生活燃起希望和信心。
否定自我
只是为了让你
被全盘洗脑
传销或精神传销中,第一个工作就是要让你否定自我,这美其名曰:归零,保持空杯心态。精神传销中,第一个阶段就是要你反思、忏悔、检视自己人生中的失败、痛苦、缺憾和不足,并断言你今天面临的困境都是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造成的。
谁都知道,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成长历程中都是残余着很多创伤的,而让来访者裸露创伤的时候,也是来访者最脆弱、最无助、最没有抵抗力的时候。传销头目趁机给成员灌输一些新的“思想”,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自我”,这个新的自我,会给人一种判若两人的感觉,所以人们才称之为“洗脑”。而此时,几乎是在半催眠下被植入的意念,因而被控的一方很难违抗,很可能任由其摆布。
重复强化
长时间、高强度
建立条件反射
当人的心智被欲望所占据,会出现一种意识狭窄的现象,表现为只关注当下的主题,对周遭的其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同时传销组织有严格的纪律管理和密集的学习安排,整天灌输的都是梦想、价值和财富云云。
这不亚于24小时不间断轰炸的广告,上课、笔记、作业、演讲、开会都是在强调这个行业如何赚钱,多么有前景。这种长时间、高强度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会根深蒂固地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不断地用言语告诉你,你现在从事的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轻松、自由、体面、低门槛、高收入、零风险,并反复告诉你,你完全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实现你的人生价值,过上体面的生活,通过强化自我的方式,让你越陷越深。
榜样的力量
借位合法化信息
扑面而来
新成员进来后看到的、听到的也都是一些正面信息,不时还会有一些高级别的上线来现身说法,袒露自己是如何突破自己,走向成功,创造财富的。无处不透漏着这个行业的巨大商机和前景。
甚至传销头目会混淆传销和直销的区别,告诉成员,这个项目是合法的,更有甚者会说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私下支持的,说国家的总体态度是不提倡也不反对,偶尔的查处也只是做个样子,避免过多人涌入这个行业造成其他行业破产,更离谱的是有的头目直接将窝点安置在政府或公安局附近,这极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合法的暗示。
而且,现在的传销早已摆脱了以前的人身限制、集体上大课的方式,很容易给人形成合法的假象。 登门槛技术
让你不自觉地
越陷越深
登门槛技术指的是为了让别人顺从自己一个大的要求而从提小的要求开始,让他人一步步不自觉地落入圈套中,从而顺从自己大的要求。对于新进成员,传销头目不会直接让他去行骗,而是让他先服从一系列小的要求,培养服从意识,然后让其从同事、同学切入,最后才发展到向家人、亲友行骗,直到哪天他醒悟过来了已发现声名狼藉、众叛亲离,从而继续在这条不归路上沉沦。
另外,传销组织给新进成员营造的是温暖、尊重和接纳的氛围:生活上无微不至,提前接站,专人陪同,提前准备好生活用品,小到牙刷、牙膏都备好,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每个人都乐观、好学、虚心、包容、有梦想,能拼搏,可信任,让你欲罢不能。
IC供图
中老年人
也是传销重灾区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在传销里,中老年人才是重灾区。
根据前段时间的一份调查报告,在中国每年有大概200万中老年人陷入传销陷阱。究其原因,我不觉得只是贪图小便宜这么简单,更多的情况是传销人员会对他们进行“情感绑架”。
人到中老年,需要的并不是事业上的大富大贵,而是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传销人员正是瞄准和利用了这一点,一开始打着“关怀老人”“帮助老人”的旗号,用一些蝇头小利来获得老人情感上的倾斜。他们往往把自己打扮成热心大姐,知心邻居或者社区义工,不断打听老人家里的情况,放长线钓大鱼。儿女平时工作忙碌,无暇顾及老人的时候他们就趁虚而入,用日积月累的小恩小惠来逐渐“取代”子女们在老人心中的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发现爸妈深陷传销时,死活拉不出来的原因。他们更相信那些了解自己,关爱自己的人说的话,认为他们是“真心为老人好”。反观子女们平时工作忙,陪伴自己的时间少,情感上的疏远造成老人警惕性降低。关于这一点,“解铃还需系铃人”。平时抽出一点时间,多关心和陪伴父母,时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需求,不要给传销人员以可乘之机。
另外,时髦的东西里陷阱多,中老年人需警惕。我曾听过一个博士陷入传销陷阱的故事。对方编造了一个“金融产品返利模型”,再加上“互联网+”,“实体O2O”概念包装。就这样看起来很时髦的编造,却让高知老人着了道。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zhang_liangj 张良计/文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