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看检查结果还要再挂号?

2017-06-02 14:34:12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前两天在微信后台看到一个网友留言:“在门诊挂号看病,讲完病情医生啥也没说就开了个X光检查,第二天取到报告,再看同一个医生又得挂一次号,结果看完X光报告又开了个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又得再挂一次号。看同一个病同一个医生,前后挂了三次号,麻烦不说,挂号费也不便宜啊,这种现象合理吗?”

  挂号费怎么来的?

  “挂号”这个行为古已有之,古代郎中行医的时候,病人按照先来后到发竹签号排队。为了保护隐私、避免打扰,诊治每位病人都需要关严门窗。病人进门前,要把自己的竹签号挂在诊室门口,提示他人请勿打扰。这就是挂号的由来。

  古代医生看病没有收费标准,由病人自愿支付。特别贫困的就免费看病,富裕的就多给点。清末民初成立现代医院,开始制订统一收费标准。当时看病以中医为主,医生望闻问切后开方子,然后去药房买药。挂号、问诊、开药的全过程被统一简称为“挂号费”收取。

  这一简称可就麻烦了,大家观念里的“挂号费”就只是把名字挂在医生门上这个过程,在如今就是把患者信息录入医院诊疗系统的过程。其实这个费用里还包括了医生根据多年所学和经验,为患者开检查、下诊断、出治疗方案的过程,但因为“挂号费”这个名字里没有体现,于是被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留言,患者第一次挂号,医生判断他需要做X光辅助诊断;第二次挂号,医生看到X光报告提示问题,但清晰度不佳不能准确判断,于是开了核磁检查;第三次挂号,医生根据核磁报告,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每次挂号的费用,都获得了相应的诊疗服务,真不算冤枉钱。

  如今,大家也逐步认识到了“挂号费”这个词的不准确之处,开始用“医事服务费”代替。无论从名称、价格还是就医体验上,患者都会感受到这份钱不止代表“挂号”这么一个机械的动作,更包含了医生的诊疗服务。

  多次挂号是为什么?

  这其实是医院系统决定的。门诊医生的电脑里,只会显示当天挂号的患者信息,你只有在当天挂了号,医生才可以为你开化验单、检查单、药单。如果医生给你开的检查,是当天他门诊下班前能拿到结果的,他会跟你说“拿到结果再过来找我”,不会让你挂号。反之你只能挂号再看,医生想给你看也不行。

  检查为何要分着开?

  这是为了患者,充分考虑检查的性价比,医生们真的受过“尽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教育。

  比如我们肝胆科,患者第一次来看病,我们会尽量开100块一次的B超。B超主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如果B超提示正常、患者症状和化验结果也无异常,那就不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治疗;如果B超提示肝脏占位,但无法判断是什么性质的占位,我们就要开个1000块的CT或者磁共振了,这时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如果CT提示恶性,但是医生还需要判断是否有远处转移而决定治疗方案,那就要进一步开10000块的PET-CT了。

  大部分人检查只需花100块,小部分人要花1100块,极少数人要花11100块。其实对医生来说,给每人都开1000块或10000块检查更简单、准确,但这是过度医疗了。

  一患者问我,他在外院已明确诊断为胆囊结石,为什么到我院手术前医生又开了CT和磁共振?是不是过度医疗?我告诉他,胆囊结石是明确的,但入院后发现胆红素有点高,怀疑胆管里也有结石,做一个CT可以明确诊断。而磁共振是专门看整个胆管树是否存在解剖变异,把胆囊切除时误伤胆管的风险降到最低。  王呆福:首次挂号,选择最好挂的普通号就行。现在一般看病都需要做化验、检查,往往需要拿着结果再次挂号。与其第一次费劲挂了专家号,结果只开了一堆检查单,下次还得费劲挂,不如拿着检查结果再有针对性地找专家看。

  门诊尽量早点去。比如,你8:30看了门诊,医生开了检查单,两个小时出结果,11:00你拿到结果医生门诊还没结束,你就可以拿着结果直接找医生看。但如果你10:30才看上门诊,检查结果出来医生早就下班了,你只好明天重新挂号了。

  拿着检查结果求加号。如果你挂了某专家号开了检查,结果出来后你却挂不到该专家号了。此时,你可以去专家诊室,告诉专家你是他的患者,现在检查结果出来了但挂不到号,请他给你加个号。这种情况医生通常是不会拒绝的。

  据微信号“不神医堂”(wzz_sbj)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