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这些必须上的人生必修课

2017-04-25 18:19:17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教你爬树,教你恋爱,教你体验死亡……这些看似奇葩的大学选修课程,却是我们缺失已久的人生必修课。
从生到死,从单身到相恋,从父母的子女变成子女的父母,在生命的各个转变阶段,却很少有人会告诉你,如何看待,如何少走弯路。脱单不易,婚姻不幸,母子不合等种种生活困扰、社会问题也因此而生。
这些缺失的教育,现在该补上了。
 
死亡教育
生死只是过程
爱才是延续
死亡这个话题,医院肿瘤科需要经常面对,也只有在那里,才会发现,原来大家是多么的不了解死亡。
一位照顾患癌老伴的老人说:“我们计划让老伴在医院去世,如果死在家里,那以后房子就不好卖了,会给儿女添麻烦!”在大家眼里,死亡是一件不体面的事情。
生与死,人生必经阶段。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笔下,是“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而大众对死亡的恐惧,将死亡变成了复杂、无奈、不祥、忌讳。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教授曾直言道:中国有一种“旁观文化”,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比如有时一个病人可能明知道治疗是无效的,不应该再治疗了,但是怕“别人”说三道四,指责自己不孝,家属往往会要求继续治疗。
萧莉(化名)的父亲最后的日子是在ICU度过的,去世后又直接被送到了火葬场,没能在父亲身边守候,临终时也没能跟父亲说上两句话,萧莉如今回想起来,依旧满心痛楚。“我只想握着他的手,好好地跟他说会话,道个别,但这都不可能了。” 
白岩松曾这样描述中国的死亡教育:“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癌症患者来找我,都会问为什么要死的是我!”在遇到患者这样问的时候,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主任唐丽丽常常这样回答:“我也要死的,人从出生那天就注定是死路一条了。” 
《道德经》里面有四个字“出生入死”,含义是人一出生就直奔死亡而去。“只要结果,奔着结果去,死就是结果。我们忽略了什么?忽略了过程,请将眼睛停留在过程上,享受生命的每一个时刻。”唐丽丽认为,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享受那一刻,因为生死只是过程,爱才是延续生命的唯一出路。
广州大学在2000年开设了《生死课》,探讨生与死的哲学,是广州大学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课程不仅涉及何为生死、生命品质和尊严等一系列问题,还会教你如何写遗书、墓志铭,甚至让你当堂假设自己死亡的情景。北京师范大学的《影像中的生死学》则用电影带领学生去思考“生命的态度与终极关怀的探索”,被认为“是一门非常有深度的课程”。
79岁的琼瑶女士近日发文交代身后事: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唐丽丽的儿子在六岁的时候也曾问她:“妈妈,你会死吗?”她的回答很直接:“我当然会死啊,人人都会死的。”当孩子又问:“那我想你怎么办?”唐丽丽反问道:“你说怎么办呢?”她的儿子想想说:“那我长大了结婚,就生一个你!那你也会想我吗?”“当然会想!”面对唐丽丽认真的回答,她的儿子说:“那等你长大了,再结婚生一个我, 我们就这样轮着生。”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死”只是我们的肉体的离开,而 “不亡”则是爱的流动。
两性关系
自我成长
会比爱情更为重要
 女儿即将留学美国,王丽(化名)却有些担心。“一些影视作品里,美国高中生的性关系那么司空见惯,自家的乖乖女根本没这方面知识贮备!”可夫妻俩羞于跟自己的女儿谈论两性关系问题。“怎么开口啊!”不知所措!
而在国内大学校园周边,“日租房”、“钟点房”却异常火爆。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5岁以下女性占一半以上,大学生成为人流的“主力军”。
一面是未婚先育,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而另一面,剩男剩女却又成为社会问题。一个小型婚恋沙龙上,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哭诉着自己是如何遇上一个又一个渣男,又是如何无法抽身,即使抽了身,又是如何不能收心。
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关于如何处理两性关系的课程,我们从小对于爱情,对于两性关系,对于性健康,只是懵懵懂懂。两性关系将伴随我们绝大多数人很长的一段时间,与其跌跌撞撞地前行,不如提前做好准备,认真研修一下这门人生课。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老师陈武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读大学有两件事情如果没做,大学就是不完美的。其一是要有为了不挂科而拼搏奋战的精神,其二是为了谈一场恋爱而默默提升自己以备那美好的不期而遇。
德国的心理学家对2473名青年进行了调查发现,第一场稳定的恋爱关系发生的年龄对于个体的性格发展和成熟非常重要。对于第一场稳定的恋爱发生在23~25岁的人,他们接下来的几年中,性格发展更为积极和健康,他们往往有更高的自尊、更好的责任心、有更稳定的情绪,同时也更加外向。
天津大学2016年春季学期推出《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不仅包括一些技术层面的“恋爱礼仪与约会技巧”,也有意识层面的“爱有自我才会赢”,更有实操,谈一场成功的恋爱。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则是公开讲授性、生育与健康的知识。牛宏超供图,下转7版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