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别逗了!那些关于健康的谣言,说不定会给您带来什么后果。“真相”和真相往往相去甚远,还得看专业科普人员告诉你的《谣言背后的健康真相》。
定期输液防中风绝对是个坑
撰稿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宋珏娴 每年入秋后,门诊就会遇到很多患者来要求输液:“大夫,我春秋两季都输液,预防血栓,您给我开药吧。”“大夫,我们院儿里的人都说输液疏通血管。”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经常“不听院士的,就听院里的”,认为每年定期输液可以预防脑中风发作。
其实,“定期输液预防脑中风”这种观念是大错特错,医生每天都要苦口婆心的劝退这些患者。输液用的一般多是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或者西药的扩血管药物,其作用机理是暂时性地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循环血容量、改善脑灌注,只会起到短暂的治疗作用。这类药物一般作用时间是6小时~8小时,不可能永久疏通血管,预防脑中风。而这些药物输进血管后,作用于血管,等于提前透支使用了“血管被扩张,血流被加速”这些能力,等真正脑梗死需要输液时,往往出现药物耐受,效果欠佳,错失了真正的抢救治疗药物。
脑中风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如果患有高血压、微动脉瘤形成,盲目跟风输液,活血化瘀药物很有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造成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些都是致死率、致残率很高的疾病。这样做绝对是预防不成反招病。
输液不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也不能使血管变软,疏通血管清除斑块,达不到预防脑中风的目的;而老年人一般心肺肝肾功能都减退,过多输液会增加各脏器的负担,潜在的输液反应和院内感染都可能给老年人造成危险。脑中风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会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使血管狭窄、闭塞,然而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改良生活方式来改变的。
揭开白内障的虚伪面纱
撰稿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陶 勇 白内障是老年人最熟悉的一个眼病名词了。很多老年朋友一有视物模糊,觉得看东西难受,就归咎于白内障的原因,而且街坊邻居还经常在茶余饭后聊天的时候给白内障扣上好多帽子:“白内障熟了才能做”“白内障点药就能好”“白内障治完也看不见”……
患者朋友到了眼科门诊,最关心的问题往往都是“大夫,我这个白内障到了该做手术的地步了吗?”“大夫,手术疼吗?”“大夫,白内障手术风险大吗?”
我们有一个生活常识,鸡蛋清是透明的,但是煮熟了之后就会变成不透明的鸡蛋白,这个就是蛋白质的变性过程。
白内障的发生原理也类似,在人体缓慢的老化中,原本透明的晶状体蛋白逐渐发生变性,失去透明度,于是屈光间质失去了清晰度,就像照相机的镜头磨花了,没办法照清楚相一样,随着白内障的出现,视力将会下降,视物也将越来越模糊。
白内障患者的视物模糊,是整个视野的,且不伴随疼痛感以及眼红等表现。白内障的发生是逐渐加重的过程,并非一夜之间完成。正如煮熟的鸡蛋白没法变回鸡蛋清,晶状体由完全透明到混浊,也是不可逆转的,患者就诊时常常说“看不清有好几年了,越来越厉害”。
去医院,医生的建议都是手术治疗,想着要在自己的眼睛做手术,一时还真下不了这个决心。有没有不用开刀就能治好白内障的方法呢?当然有!报纸上、药店里,有着数不清的号称能够“滴一滴”治疗白内障的眼药。然而,真的如广告所宣传的,白内障只需用眼药,就可以避免手术吗?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迄今为止,被临床所使用的白内障眼药有不少,例如抗氧化损伤的谷胱甘肽、阻止醌型物质氧化的吡诺克辛等,但没有哪种眼药对白内障有逆转作用。也就是说,这些眼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白内障的发展,但无法做到逆转!想想,临床上使用的处方药尚且如此,那些在药店可以随意购买的标注为“非处方药”的眼药,对白内障究竟能有几许作用呢?
另外,在治疗白内障的眼药里,都含有一定的防腐剂,眼睛长时间地接触这些物质,会使结膜和角膜上皮发生一定的毒性损伤反应,导致干眼症,所以即便是那些对于眼药的治疗效果抱有可有可无态度的患者,也不建议持续使用眼药超过3个月。
爬楼梯能锻炼下肢力量?
撰稿人:北京积水潭医院 刘 心 最近,有很多报道指出,爬楼梯可以作为“垂直马拉松”来配合大众群体的健身,就像攀登高山一样来帮助我们锻炼下肢力量。那么,这种方法真的科学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在爬楼梯运动中的重要角色——膝关节。构成膝关节的骨骼主要包括股骨、胫骨和髌骨。膝关节表面有关节软骨,周围有关节囊和韧带结构加强稳定,前方有股四头肌作为伸膝力量的主要来源,后方有内收肌、股二头肌等其他肌群。在这样的复杂结构下,膝关节承担着传导下肢力量的重要作用。
在运动中,膝关节是传导力量的杠杆。关节囊韧带为这个杠杆提供了稳定支持,肌肉提供了力量驱动,而最重要的,就是关节软骨。关节软骨直接承受了双方向(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压力。
在正常的生活活动中,膝关节软骨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关节的润滑作用和修复作用,对抗着外界的力量刺激。一旦这样的力量刺激过大,冲击力超过了关节软骨的承受负荷,关节软骨就无法有效地自我修复,很可能出现软骨磨损,产生滑膜炎症,进而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反应。
一般情况下,膝关节只要能承受0.5~1倍的体重力量,就可以完成我们的正常行走、站立、下蹲。然而,在我们需要让身体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例如爬山或爬楼梯的动作,最简单的物理学原理——加速度远离告诉我们,这个时候驱动力一定要大于体重,而膝关节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在这个时刻,关节软骨承受的力量可能会达到3~5倍体重。如此强大的压力负荷,很有可能会对关节软骨造成伤害,引发关节炎症。
对于体重较大而又想运动减肥的朋友,不可首先尝试爬楼梯。应先进行一些必要有氧减脂锻炼,减轻体重负荷。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下肢力量训练,比如利用健身器械,做一些入门的抗阻力伸膝,减小关节可能承受的压力。
摘自《谣言背后的健康真相》,人民卫生出版社约健康平台、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组织编写, 人民卫生出版社
定期输液防中风绝对是个坑
撰稿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宋珏娴 每年入秋后,门诊就会遇到很多患者来要求输液:“大夫,我春秋两季都输液,预防血栓,您给我开药吧。”“大夫,我们院儿里的人都说输液疏通血管。”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经常“不听院士的,就听院里的”,认为每年定期输液可以预防脑中风发作。
其实,“定期输液预防脑中风”这种观念是大错特错,医生每天都要苦口婆心的劝退这些患者。输液用的一般多是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或者西药的扩血管药物,其作用机理是暂时性地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循环血容量、改善脑灌注,只会起到短暂的治疗作用。这类药物一般作用时间是6小时~8小时,不可能永久疏通血管,预防脑中风。而这些药物输进血管后,作用于血管,等于提前透支使用了“血管被扩张,血流被加速”这些能力,等真正脑梗死需要输液时,往往出现药物耐受,效果欠佳,错失了真正的抢救治疗药物。
脑中风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如果患有高血压、微动脉瘤形成,盲目跟风输液,活血化瘀药物很有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造成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些都是致死率、致残率很高的疾病。这样做绝对是预防不成反招病。
输液不能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也不能使血管变软,疏通血管清除斑块,达不到预防脑中风的目的;而老年人一般心肺肝肾功能都减退,过多输液会增加各脏器的负担,潜在的输液反应和院内感染都可能给老年人造成危险。脑中风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会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使血管狭窄、闭塞,然而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改良生活方式来改变的。
揭开白内障的虚伪面纱
撰稿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陶 勇 白内障是老年人最熟悉的一个眼病名词了。很多老年朋友一有视物模糊,觉得看东西难受,就归咎于白内障的原因,而且街坊邻居还经常在茶余饭后聊天的时候给白内障扣上好多帽子:“白内障熟了才能做”“白内障点药就能好”“白内障治完也看不见”……
患者朋友到了眼科门诊,最关心的问题往往都是“大夫,我这个白内障到了该做手术的地步了吗?”“大夫,手术疼吗?”“大夫,白内障手术风险大吗?”
我们有一个生活常识,鸡蛋清是透明的,但是煮熟了之后就会变成不透明的鸡蛋白,这个就是蛋白质的变性过程。
白内障的发生原理也类似,在人体缓慢的老化中,原本透明的晶状体蛋白逐渐发生变性,失去透明度,于是屈光间质失去了清晰度,就像照相机的镜头磨花了,没办法照清楚相一样,随着白内障的出现,视力将会下降,视物也将越来越模糊。
白内障患者的视物模糊,是整个视野的,且不伴随疼痛感以及眼红等表现。白内障的发生是逐渐加重的过程,并非一夜之间完成。正如煮熟的鸡蛋白没法变回鸡蛋清,晶状体由完全透明到混浊,也是不可逆转的,患者就诊时常常说“看不清有好几年了,越来越厉害”。
去医院,医生的建议都是手术治疗,想着要在自己的眼睛做手术,一时还真下不了这个决心。有没有不用开刀就能治好白内障的方法呢?当然有!报纸上、药店里,有着数不清的号称能够“滴一滴”治疗白内障的眼药。然而,真的如广告所宣传的,白内障只需用眼药,就可以避免手术吗?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迄今为止,被临床所使用的白内障眼药有不少,例如抗氧化损伤的谷胱甘肽、阻止醌型物质氧化的吡诺克辛等,但没有哪种眼药对白内障有逆转作用。也就是说,这些眼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白内障的发展,但无法做到逆转!想想,临床上使用的处方药尚且如此,那些在药店可以随意购买的标注为“非处方药”的眼药,对白内障究竟能有几许作用呢?
另外,在治疗白内障的眼药里,都含有一定的防腐剂,眼睛长时间地接触这些物质,会使结膜和角膜上皮发生一定的毒性损伤反应,导致干眼症,所以即便是那些对于眼药的治疗效果抱有可有可无态度的患者,也不建议持续使用眼药超过3个月。
爬楼梯能锻炼下肢力量?
撰稿人:北京积水潭医院 刘 心 最近,有很多报道指出,爬楼梯可以作为“垂直马拉松”来配合大众群体的健身,就像攀登高山一样来帮助我们锻炼下肢力量。那么,这种方法真的科学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在爬楼梯运动中的重要角色——膝关节。构成膝关节的骨骼主要包括股骨、胫骨和髌骨。膝关节表面有关节软骨,周围有关节囊和韧带结构加强稳定,前方有股四头肌作为伸膝力量的主要来源,后方有内收肌、股二头肌等其他肌群。在这样的复杂结构下,膝关节承担着传导下肢力量的重要作用。
在运动中,膝关节是传导力量的杠杆。关节囊韧带为这个杠杆提供了稳定支持,肌肉提供了力量驱动,而最重要的,就是关节软骨。关节软骨直接承受了双方向(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压力。
在正常的生活活动中,膝关节软骨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关节的润滑作用和修复作用,对抗着外界的力量刺激。一旦这样的力量刺激过大,冲击力超过了关节软骨的承受负荷,关节软骨就无法有效地自我修复,很可能出现软骨磨损,产生滑膜炎症,进而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反应。
一般情况下,膝关节只要能承受0.5~1倍的体重力量,就可以完成我们的正常行走、站立、下蹲。然而,在我们需要让身体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例如爬山或爬楼梯的动作,最简单的物理学原理——加速度远离告诉我们,这个时候驱动力一定要大于体重,而膝关节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在这个时刻,关节软骨承受的力量可能会达到3~5倍体重。如此强大的压力负荷,很有可能会对关节软骨造成伤害,引发关节炎症。
对于体重较大而又想运动减肥的朋友,不可首先尝试爬楼梯。应先进行一些必要有氧减脂锻炼,减轻体重负荷。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下肢力量训练,比如利用健身器械,做一些入门的抗阻力伸膝,减小关节可能承受的压力。
摘自《谣言背后的健康真相》,人民卫生出版社约健康平台、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组织编写, 人民卫生出版社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