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中成药改名伤中医文化

2017-03-17 22:12:47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健康时报两会记者 叶正兴

  2017年2月7日健康时报23版《五千多种中成药或将改名》

  也是今年两会的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组小组讨论会,委员们全神贯注地讨论着“风油精”还能不能再叫“精”、“鼻炎灵”还能不能再叫“灵”。别小看这个话题,它可是中药界目前的“大事”之一,涉及全国5000多种中成药。

  事情缘起于2017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起草了一份《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我国中成药命名将不能含有“降糖、降压、降脂、消炎、癌”等字样;“宝”、“灵”、“精”、“强力”、“速效”、“御制”、“秘制”等夸大、溢美之词。同时,一般不采用人名、地名、企业名称命名……

  国家监管部门指导部分中成药改名,旨在减少部分药品夸大或宣传对患者的误导,却一时难以令所有的中医药界人士认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曹洪欣就在会上提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中药名称,不能就这ô“一刀切”地改名,会对中医药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风油精’、‘黄芪精’的‘精’,‘精’指的是精华,是通过提纯工艺制成的液状中成药,同时也表示药品的剂型,这不是对其药效的夸大其词,硬性改名是对中医药文化积淀的否定。”除了担心中医药文化的丢失,曹洪欣还强调:一些历史悠久、临床使用广泛、消费者认知度较高的中成药大品种,药名更改势必影响医疗保健服务,甚至导致中药市场混乱。

  国家食药监总局在3月8日回应,对于已经上市的中成药,确需修改名称的,将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采取加括号的方式允许老名称使用,让公众逐步适应。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