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重滋养、祛湿气是入夏养生重点

2017-01-24 08:41:49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饮食
进入夏季雨水较多,湿热之气较重,特别是吃冷饮后胃肠消化功能更差,容易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夏季饮食调理应以清热利湿、助脾运化为原则,可吃冬瓜、薏仁、赤小豆等食物以清热利湿。
 
偏方
夏季食欲欠佳,不如煮点荷叶山楂茶。干荷叶5克,干山楂5克,陈皮3克,上三味药洗净,放入茶缸内,沸水冲泡15分钟,加适量糖调味,代茶饮。可以起到清热化浊、理气开胃,适合湿热内阻、食欲欠佳者饮用。
 
用药
立夏之后,人们大量排汗会造成人体阳气不足;皮肤腠理易于开泄,食用酸性的草药。乌梅、山楂、五味子均具有收敛、固涩的特性,可以用来治疗泄泻、虚汗等病症。
 
穴位
艾灸中脘穴对于缓解暑湿造成的腹胀、反胃、消化不良等有很好作用。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在肚脐上4寸的腹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要让专业医师进行艾灸,15~20分钟为宜。
 
保健:
明代著名养生学家高濂的“小满四月坐功”。清晨正坐,一手手心向上用力托举,一手手心向下,用力下按,然后牙齿叩动36次,可治面红鼻赤、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病症。
 
 
立夏
2017年5月5日
农历四月初十
万物至此皆长大
 
小满
2017年5月21日
农历四月二十六
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
 
健康时报记者  姚欣然
    进入五月,各地陆续进入夏季,立夏和小满这两个节气的到来,让万物在雨水阳光的滋养中逐渐成长,人体也在此时进入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应该注意健脾祛湿,拿捏好这个度。
天气逐渐变热,人体消耗加快,要注重水分、微量元素的摄入,最好饮用温开水,可以促进内热的排出,但不要给孩子用饮料代替水,尤其是橙汁,因为橙汁多喝可生热生痰,加重内热。同时应季水果也不能少,而且水果一定要新鲜。立夏之后,以滋养心灵为重,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养阳,才能更好的保护心脑血管。
应该特别注意饮食调养,以清淡为主,多吃点儿“苦”。民间一直有小满三候之“一候,苦菜秀”。苦菜是一种多年生菊科植物,清热、去火、开胃。
在我们接受大自然滋养的同时,不要忘了防湿、祛湿。“小满小满,江满河满。”小满时节由于雨量的增加,空气潮湿,体内容易生湿,因此,特别要提防湿热困脾。有句话叫“暑多挟湿”,也就是说暑热之气最易与湿邪一起侵犯人体。小满前后,湿邪往往容易打入人体内部潜伏起来,等到大暑时节,湿邪主气的时候,暑、湿就会内外呼应,使人们陷入湿气的困扰,从而引发很多问题,比如风湿病、痤疮、妇科炎症、水肿、肥胖等;也是皮肤病高发时期,如脚气、湿疹、下肢溃疡等。 
    所以进入夏季,早期防湿、祛湿,对于之后能够健康的度过夏天有很大的帮助。中医认为,这些皮肤病与天气闷热、潮湿有关,尤以湿重为主。
因此可以常吃具有清热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莲子、山药等。忌食海腥鱼类、羊狗肉、冷饮等,因为这些饮食易生湿、伤脾,而中医认为脾是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的,所以,脾虚水液代谢异常,从而加重皮肤病。平时可多喝粥以调理脾胃,如绿豆粥、荷叶粥、赤小豆粥等,以方便体内湿热的排泄。
    不要贪凉,尤其是冰镇啤酒的温度太低,轻则影响胃气和降出现腹胀、嗳气诸症,中则致胃脘抽紧或疼痛,重则疼痛剧烈,甚至会阳气暴脱而危及生命。
不要淋雨,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避免外感湿邪,这样可避免脚气、湿疹、下肢溃疡等病症的发生。穿衣应以透气性好、棉制、浅色衣服为好。这样一来,既可防止吸热过多又可透气防湿气不散。
夏天天气虽然炎热,但也不能偷懒不动,保持运动的好习惯,对痰湿体质来说特别有益。多参与户外活动,怡养性情,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但不宜过于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容易伤阴伤阳。出汗后要及时擦干,不要立即洗澡,吹风。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