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渴望。但如果你只是要求别人尊重你,甚至采取强压的方式,那么不仅得不到尊重,还有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和抵触。
有时,我们不妨放下家长的架子“示示弱”,让孩子当当“老师”,从妈妈那里获得尊重和自豪感。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我们来看看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是怎么做的。
卢勤五十岁生日那天,儿子送给她一件很特别的生日礼物。儿子亲手将家里的电脑升级,装入了语音录入软件。然后,儿子请妈妈坐在电脑前,告诉妈妈他这次送的礼物就是教她学习语音录入。
卢勤一听,乖乖地坐在电脑前,像小学生一样,跟着儿子开始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儿子像老师一样,不停地提示她:
“妈妈!专心点儿,别走神!”
“妈妈,别紧张,自然点儿,就像您平时说话一样……”
面对电脑,“知心姐姐”是小学生,儿子则成了严格而耐心的老师。
传统的家庭教育都是父母教育孩子,强调孩子应该向爸爸妈妈学习。如果让父母向孩子学习,则会被认为是很可笑的事。
但是,如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很多时候,孩子凭借思想灵活、反应快等优势,在接受新事物上更胜一筹。
假如我们能够虚心向孩子学习和请教,反过来,孩子也会更加乐于倾听我们的建议,形成更加良好的互动。
让孩子明白没有“理所当然”
一次,我们在四川做讲座时,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的苦恼。
为了让女儿学会自我管理,她有意识地让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想到女儿对此很不满,甚至在作文中写道:
“妈妈根本不爱我,因为她从不送我去上学,还要我自己背书包,明明知道我洗不干净衣服却还让我洗,连肥皂水都弄到我眼睛里了……”
这位妈妈遇到的问题,相信很多妈妈也曾遇到过:替孩子做多了,孩子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让孩子自己做,又担心对孩子太严格。
这时候妈妈需要做的,除了给孩子必要的安抚、给孩子讲清楚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孩子有所抵触就不再坚持,而要让孩子慢慢学会适应。
孩子一旦觉得“理所当然”,就会变得自私、冷漠。
新华网上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家住湖北武汉、四十四岁的肖女士好不容易怀上二胎,没想到却遭到十三岁女儿的极力反对,并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行为相威胁。
最终,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腕之后,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将近十四周的妊娠。
在女儿看来,父母理所当然应该将全部的爱给自己,不允许有弟弟妹妹来分享,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过激行为。出现这种偏激行为之后,或许妈妈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
孩子只有学会分享,才不会产生对什么东西都必须独占的心理。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不管吃什么,哪怕是孩子最喜欢的,也要求孩子同时分给大家。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享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
有位妈妈谈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子小时候,她也要求儿子吃东西前,先分给别人。没想到有一次奶奶吃了儿子送的樱桃,儿子竟然委屈得哭了起来。一问原因,儿子的回答竟然是:“以前奶奶都会说‘奶奶不吃,留给宝贝吃’,但这次她却真的吃了!”
这就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到实处的分享,分享不是装样子。
责任感,从战胜对你的依赖开始
上学时间快到了,可孩子的书包还没有收拾;每当做作业时,孩子不是“这道题我不会做”就是“那道题我不知道怎么写”;出门时,孩子连张地铁票都不会买……
类似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因为孩子知道,一切都有妈妈准备,妈妈不会不管,所以即使自己不负责任也没有关系。
要让孩子战胜依赖心理,我们要学会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
毕淑敏曾经写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上中学的儿子发烧了。她刚想去找体温计,但突然停住了,想起因为自己当过多年医生,以往孩子生病,一般在家里就治了,儿子几乎没去过医院。于是她对儿子说:
“你都这么大了,得学会生病。”
看儿子有些吃惊,她解释说:“意思是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
“我知道该怎么办,找你。”儿子显得胸有成竹。
“假如找不到我呢?”
“那就找我爸。”
“假如你也找不到你爸呢?”
于是,儿子问她今天是不是要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她点点头。儿子想了想,答应了。
接着,她把去医院的流程详细地跟儿子说了一遍,包括去哪个医院、怎么挂号、去哪个科、怎么交费、化验时要注意什么……
尽管身体不舒服,儿子还是很认真地听着,怕记不住,还特意拿了支笔将这些都记在了纸上。
从儿子出门的那一刻起,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终于回来了,他骄傲地宣布自己学会了生病,打了退烧针,感觉好多了。接着他又补充说:“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毕淑敏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对于第一次自己去医院的儿子,毕淑敏并没有直接放手让他去,而是将去医院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孩子做了详细交代。这样,既做到了放手让孩子去闯,也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摘自《好妈妈总有好方法》,吴甘霖、邓小兰著,接力出版社,图片来自《爸爸去哪儿》微博
有时,我们不妨放下家长的架子“示示弱”,让孩子当当“老师”,从妈妈那里获得尊重和自豪感。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我们来看看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是怎么做的。
卢勤五十岁生日那天,儿子送给她一件很特别的生日礼物。儿子亲手将家里的电脑升级,装入了语音录入软件。然后,儿子请妈妈坐在电脑前,告诉妈妈他这次送的礼物就是教她学习语音录入。
卢勤一听,乖乖地坐在电脑前,像小学生一样,跟着儿子开始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儿子像老师一样,不停地提示她:
“妈妈!专心点儿,别走神!”
“妈妈,别紧张,自然点儿,就像您平时说话一样……”
面对电脑,“知心姐姐”是小学生,儿子则成了严格而耐心的老师。
传统的家庭教育都是父母教育孩子,强调孩子应该向爸爸妈妈学习。如果让父母向孩子学习,则会被认为是很可笑的事。
但是,如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很多时候,孩子凭借思想灵活、反应快等优势,在接受新事物上更胜一筹。
假如我们能够虚心向孩子学习和请教,反过来,孩子也会更加乐于倾听我们的建议,形成更加良好的互动。
让孩子明白没有“理所当然”
一次,我们在四川做讲座时,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的苦恼。
为了让女儿学会自我管理,她有意识地让女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想到女儿对此很不满,甚至在作文中写道:
“妈妈根本不爱我,因为她从不送我去上学,还要我自己背书包,明明知道我洗不干净衣服却还让我洗,连肥皂水都弄到我眼睛里了……”
这位妈妈遇到的问题,相信很多妈妈也曾遇到过:替孩子做多了,孩子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让孩子自己做,又担心对孩子太严格。
这时候妈妈需要做的,除了给孩子必要的安抚、给孩子讲清楚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孩子有所抵触就不再坚持,而要让孩子慢慢学会适应。
孩子一旦觉得“理所当然”,就会变得自私、冷漠。
新华网上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家住湖北武汉、四十四岁的肖女士好不容易怀上二胎,没想到却遭到十三岁女儿的极力反对,并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行为相威胁。
最终,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腕之后,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将近十四周的妊娠。
在女儿看来,父母理所当然应该将全部的爱给自己,不允许有弟弟妹妹来分享,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过激行为。出现这种偏激行为之后,或许妈妈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
孩子只有学会分享,才不会产生对什么东西都必须独占的心理。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不管吃什么,哪怕是孩子最喜欢的,也要求孩子同时分给大家。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享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
有位妈妈谈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子小时候,她也要求儿子吃东西前,先分给别人。没想到有一次奶奶吃了儿子送的樱桃,儿子竟然委屈得哭了起来。一问原因,儿子的回答竟然是:“以前奶奶都会说‘奶奶不吃,留给宝贝吃’,但这次她却真的吃了!”
这就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到实处的分享,分享不是装样子。
责任感,从战胜对你的依赖开始
上学时间快到了,可孩子的书包还没有收拾;每当做作业时,孩子不是“这道题我不会做”就是“那道题我不知道怎么写”;出门时,孩子连张地铁票都不会买……
类似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因为孩子知道,一切都有妈妈准备,妈妈不会不管,所以即使自己不负责任也没有关系。
要让孩子战胜依赖心理,我们要学会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
毕淑敏曾经写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上中学的儿子发烧了。她刚想去找体温计,但突然停住了,想起因为自己当过多年医生,以往孩子生病,一般在家里就治了,儿子几乎没去过医院。于是她对儿子说:
“你都这么大了,得学会生病。”
看儿子有些吃惊,她解释说:“意思是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
“我知道该怎么办,找你。”儿子显得胸有成竹。
“假如找不到我呢?”
“那就找我爸。”
“假如你也找不到你爸呢?”
于是,儿子问她今天是不是要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她点点头。儿子想了想,答应了。
接着,她把去医院的流程详细地跟儿子说了一遍,包括去哪个医院、怎么挂号、去哪个科、怎么交费、化验时要注意什么……
尽管身体不舒服,儿子还是很认真地听着,怕记不住,还特意拿了支笔将这些都记在了纸上。
从儿子出门的那一刻起,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终于回来了,他骄傲地宣布自己学会了生病,打了退烧针,感觉好多了。接着他又补充说:“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毕淑敏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对于第一次自己去医院的儿子,毕淑敏并没有直接放手让他去,而是将去医院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孩子做了详细交代。这样,既做到了放手让孩子去闯,也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摘自《好妈妈总有好方法》,吴甘霖、邓小兰著,接力出版社,图片来自《爸爸去哪儿》微博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