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归罪别人
一次咨询,一位来访者说,她爸爸永远都在怪罪别人。譬如,一次他爸爸饭没做好,却怪罪她说:谁让你在这儿碍手碍脚,害我饭都做不好!
归罪别人的例子都有这样的共同点:自己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败,立即找一个身边人去怪罪,觉得这个挫败是这个身边人所导致的。
为什么会这样?什么样的人容易这样做?
在我看来,有完整自我的人很少或不会这么做,而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势必会这么做。
所谓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其实即心理发展水平还是婴儿级别的人。婴儿,必须和抚养者在一起,事情也必须由抚养者替他们解决,同时他们也必然会产生的心理是,事情都是抚养者导致的。
婴儿或巨婴,他们会追求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必须符合他们的想象,这样他们才有掌控感,而一旦事情不符合自己想象,他们就会有崩溃感,这种崩溃感会引起不完整自我的瓦解。为了避免自我的瓦解,他们会把引发自己崩溃的责任推卸到外部世界。
例子中重要的不仅仅是怪罪,而是任何一件小事他们都去怪罪,因为他们下意识里认为每一件小事都应符合他们的想法也即意志。如果不符合就有崩溃感,随即要去怪罪。
所以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之人,是不能真正认错的,他们必须将任何挫败归罪于人,否则会导致自我崩塌与粉碎。这是中国人要面子的关键,必须要维护面子,因里子是破碎或空的。
东西丢了找不到,是巨婴们最恐怖的事情之一,他们必须找到才行,而孩子是他们最容易认定的贼,所以很多国人童年时遭遇过可怕的被冤枉经历:父母、爷奶或其他亲人丢了钱,认定是你偷的,你不承认,他们朝死里打骂你,你惧怕,承认了,他们或者收手或者打你更惨,结果这点钱在别的地方找到了。
必须要找一个对象去归罪,这是巨婴婴儿的一面,但同时他们也有成年人的一面,他们知道,不是谁都能被归罪的,强有力的不能去惹,于是好脾气的伴侣、孩子与下属是最容易被归罪的。
归罪事件中,众所周知的经典事件应该是频繁发生的老人讹诈扶助者的新闻了。多个报道称,摔晕过去的老人,醒来第一句话就是质问身边人:你为什么撞倒我!
这不是经过头脑加工的有意讹诈,而是本能反应。因他们在寻找主观恶意攻击者,且必须尽快找到,找到并归罪时,他们的世界才能从失控状态恢复到控制中,所以谁靠近他们谁最容易倒霉,因此造成了恩将仇报的局面。
女人脾气大
中国家庭中常常充满怒气和怨气,它们也多是自恋性暴怒的转化:你为什么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为什么不按照我的来?
上海的心理咨询师吴迪发现,中国女人在恋爱中脾气太大。她在微博“麻辣情医吴迪”中写道:
走在街头,常看到这样的年轻情侣,女生虎着脸指责男朋友各种不是,站在街上旁若无人嗓门很大,通常这样的男朋友还替女朋友背着大包小包。可是很少在国外或者在国内街头看到外国情侣这个模样。这是为什么?中国女生火气都那么大?
根据心理发展水平的层次,恋爱有三个水平:1. 恋父恋母水平,会被对方魅力吸引,愿放弃自恋爱对方,但在恋爱中并不会真正失去自我;2. 肛欲期幼儿水平,虽关注爱人但主要关注自己,且既想独立又想亲密,不能很好处理这一矛盾;3. 口欲期巨婴水平,只要亲密,要恋人将自己意志当圣旨,易将一切错误归咎对方。
我们的文化鼓励女人可以有脾气,而男人则要学会各种忍让。其中的一个深层因素是,女人一直以来是孤立在权力体系之外的游魂,而男人则构成了权力体系的砖瓦,权力体系要求男人们压制自己的个性,这样可以更好地服从于大家长与大母神。
并且,因为女性要将自己的未来依附于男人身上,所以她们也的确像是有了怪罪丈夫的资格,因为她们在过去难以靠自己掌控人生。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脾气大,虽然不好,但如果将脾气与个性彻底抹杀,那就更糟糕了。由巨婴组成的中国家庭系统里,每个成员都不好相处。不好相处的,还有点活力,能做事,特别是人际上可以为家里谋利益;好相处的,代价常是灭了活力。所以能看到好男人和脾气大的女性组成的家庭,常常是男人只不过在提供物质之需,而但凡涉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事,都是女人在处理。
非得喂胖孩子
总想往孩子嘴里塞东西,看着孩子傻傻地吃东西,就很开心。老人的这种行为,既可能因他们童年时太饥饿,所以心里住着一个口欲严重没得到满足的内在小孩,逼孩子吃东西,只是这个内在小孩的投射,即他的内在小孩很渴望吃太多。并且,我给你吃的,你要欢快地接受,还要在身体上展现出来——变胖,这样我才觉得,我爱的意志通过你的吃相和胖传递了过去。
喂养中,如果老人或父母太有权力欲,那么孩子拒绝起来相当不易。我喂你,你要接受,否则就不是好孩子,而我会很愤怒。而进一步的信息则是——我喂你的是好东西,你怎么可以拒绝?!
这种“你必须接受我喂的东西”的威胁剥夺了孩子的自由选择空间。
目前为止,这方面最夸张的故事是从保姆那听来的。说是我们小区一家,妈妈和姥姥都很能控制,饭桌上,她们盯着孩子,孩子必须得把饭吃进去,哪怕再吐出来,结果孩子吃一口吐一口,都吐桌子上。
还有一位妈妈,女儿有时吐奶,而妈妈这时会暴怒,并控制不住地打女儿,她觉得自己被攻击了,宝贵的奶水,作为她自身的一部分,简直是最好的东西,但就这样被女儿糟蹋了!
女儿主动吐奶,有攻击妈妈之意。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妈妈的乳房是婴儿的第一个重要客体,婴儿的爱与恨等心理都会展现在他和妈妈的乳房之间,所以攻击妈妈的乳房,并不罕见。但妈妈需要的,是抱持婴儿的这份愤怒,而不是报复。
婴儿泛奶汁很常见,但孩子有点使劲地主动吐奶,这的确是在展现攻击性。吃奶,对婴儿来讲是头等大事,他们会通过吃与吐、吮吸与咬乳头等行为,表达对乳房乳汁的复杂态度,一如我们成年人在爱情中对最在乎的人的种种复杂态度。婴儿不是没有恨意的纯洁天使。
为什么老人非要喂孩子糊糊?糊糊,是奶水的替代品。老人坚持拿奶瓶喂糊糊给孩子,或有这种含义——我也可以喂奶,虽然我的乳房没有奶。
所以,与非要喂糊糊相对应的是,这样的老人很容易反对妈妈坚持母乳,对此有各种焦虑。这是权力之争,反对母乳喂养,是在剥夺妈妈的哺乳权,而用糊糊喂孩子,则弄得自己像能喂奶似的。
中国一代代地玩隔代抚养,真是有很深的含义。孩子,特别是婴儿,他们不能强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自由意志,这就需要我们去敏感捕捉,并尊重他们。越能看到他们自己的意志,我们自己的权力欲,就会越少。
摘自《巨婴国》,武志红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