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和谐医院亮点推荐及展示 > 和谐专栏 > 正文

医疗助理师架起医患桥梁——上海市肺科医院

2017-10-20 17:00:37来源:|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如果医生可以尽可能少地做一些繁琐、简单的解释工作,如果病人可以尽可能多地与医生沟通病情、询问治疗方案,那么,医患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向着更加友善、亲密的方向发展?这种理论上的假想,如今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得到了实践。

(健康时报驻上海市肺科医院特约记者 孙 辉文/图)如果医生可以尽可能少地做一些繁琐、简单的解释工作,如果病人可以尽可能多地与医生沟通病情、询问治疗方案,那么,医患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向着更加友善、亲密的方向发展?这种理论上的假想,如今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得到了实践。

医患信息不对等,医患焦头烂额

近年来,随着胸肺部疾病检测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病人慕名到上海肺科医院寻求做一台对身体创伤更小的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

这种“越来越多”落实到具体数字上,就是每年20%~30%手术量的增长。上海肺科医院2016年手术达1万多台,到了今年,医院仅上半年、在包括春节淡季的情况下,已经完成了6000多台手术。

在肺科医院的胸外科,总共只有40多名医生。他们平均3~4人组成一个治疗小组,以胸外科主任姜格宁医生的小组为例,4名医生每天要“管”35~40个病人。假设平均一名病人只有两名家属陪同,那么一周时间里,这4个医生要与105~120个病人及病人家属沟通病情。

手术无小事,每个病人都想尽可能多地得到医生关照,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医嘱,告诉他手术后要注意些什么,都是好的。

但医生们的时间,真的很有限。上海市肺科医院文明办和医务处的联合调研结果显示,其实,大多数病人都对医院的服务满意度较高,尤其对医生医技水平认可度较高。但如果让病人对医院的服务提意见的话,他们大多对“与医生见面次数”问题比较纠结,“要是能多见上医生几面就好了,这样我们心里也踏实”。

医务处副处长徐鑫介绍说,现在医院胸外科的医师都要出门诊,一个治疗小组一天平均要施行3~4台手术,每天只能保证早上和下午两次查房时间能见到病人。

但是病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他们会因为术后何时拔除导尿管的问题,跟护士较劲儿;会因为术前检查太繁琐,跟能见到的所有医生拍桌子。

但实际上,在姜格宁看来,这些小纷争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有一个人可以跟他做好解释、对接工作就解决了。病人不会不讲道理的”。

\
医疗助理师为患者做术前指导

护理人员竞聘助理师,既懂医又通患

在美国,有一个“助理医师”的岗位,从病人的接诊、入院,再到病房安排、简单的初步医嘱、术后沟通,都由“助理医师”来完成。“助理医师”的薪水,大多由外科大夫私人发放。

但在中国,完全照搬显然并不可行。姜格宁主任想,能不能在医院内部先行竞聘一部分护理人员,由她们担负起美国“助理医师”除医嘱外的其他工作,“主要负责全程与病人沟通,打破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瓶颈”。

黄亚菊是第一批报名竞聘的护士。成为胸外科医疗助理师之前,黄亚菊是一名护士长。“新岗位,想尝试一下。这样能更直接地为病人服务。”黄亚菊现在每天都实时掌握着本组每一名医生的动向,无论他们在哪里,她都能及时找到这几个医生。“我知道他们的行程,我打电话他们一定会接,知道是急事”。

除了每天陪同医生查房外,黄亚菊每天至少还会见到病人2~3次。一名医生在门诊接诊一名手术病人后,这名病人就会被黄亚菊接走。她会给病人递上一张名片,上面有她的手机号码和微信二维码,24小时开机。

目前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共有5名助理师,均为资深护士出身。其中包括1名科护士长、1名病区护士长和3名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上的资深护士。

患者有难事,问问医疗助理师

医疗助理师的出现,顺畅了医患的沟通,提升了服务品质,把医生和病人全都“解放”了出来,让医生有更多时间专注诊断、手术、开医嘱,也让病人更好的了解康复注意事项等细节问题。

以胸外科主治医师杨洋为例,10年前,他刚进胸外科工作时,当时主治医师的小本本就给这个刚毕业的医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每个病人的姓名、病情、注意事项全都记录在这个小本子上。

当上主治医师出门诊后,杨洋还要处理各种杂事。比如,他每周大约会接诊5~6名手术病人,每个病人的入院和床位,都要他挨个打电话询问。“经常一个电话打过去,没床位了,得让病人等。病人的就医体验就会很不好,总觉得之后不会再有人打电话通知他了。”杨洋说,这种时候,医生也很无奈。

现在医生只要开出一张住院单,就可以让病人到住院部某个楼层去找自己治疗组的医疗助理师。床位安排、术前检查、术后安抚、出院后随访,都由医疗助理师来完成,实现了医疗服务中“关爱患者”的无缝对接。

姜格宁教授治疗组的医疗助理师徐奕,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病人电话,几乎全部是琐碎小事,没有一件需要主任医师亲自解答的“难题”,但却是患者“揪心”的事情。而这些电话,以往通常是直接打到主任医师那里,由医生来回答。

另一方面,患者也“解放”了。他们除了一天两次可以见到主治医生,还随时都能找到自己的“医疗助理师”。比如,黄亚菊就在一次例行术后巡视中发现,一名病人胸水量偏多,可能有胸腔出血情况。她一个电话打进手术室,医生马上给了口头指导,比如先进行心脏监护、测血压、转入监护病房等。这种情况,一般护士一来不容易发现病情变化,二来也无法及时找到主治医生。医疗助理师的作用也就体现了出来。

扫二维码关注和谐
       医患亮点推荐专题
      

(运营:毕晋锋)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