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阎肃人生④春晚结缘16年

2016-06-17 04:35:19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一出戏上演50年,鼓励数代人;一首歌传送大江南北,感动亿万人。军旅艺术家阎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舞台明星,舞台之外的阎肃又是怎样的呢?近日,由阎宇创作的《阎肃人生》通过儿子的视角跟我们分享了其中的故事。本版拟用5期刊出精选章节,本期刊出第四篇。

  爸爸参加策划的大型晚会,最多的就是春晚了,作为16届“春晚”的策划人,爸爸和春晚的结缘还有个小插曲。

  因一首歌结缘

  1984年,他和家人一边打麻将,一边看节目,演小品的时候麻将就暂停,唱歌一般不停,但当张明敏出来唱《我的中国心》时,他们却停了。那时,爸爸刚创作了《敢问路在何方》,已是词坛知名的“大腕”了。但像“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样的词,爸爸说他是写不出来的,这首歌当时给爸爸的触动很大。

  之后,北京电视台《家庭百秒十问》请爸爸去当顾问,爸爸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与电视结下了缘分。那年,又帮着北京电视台搞了晚会《游迷宫》,后来又参加中央电视台晚会《新春乐》的撰稿。到1985年入冬时,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黄一鹤找到爸爸,请他策划198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从那时起,爸爸就与春节联欢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乐呵呵、笑哈哈,是人们对爸爸的评价。但这个不严肃的“老顽童”,在对待工作上一点也不含糊。在参与1986年春晚的策划中,虽然是爸爸第一次策划“春晚”,但他以独具的慧眼预见到节目时间的伸缩性,为准确控制播出时间,他把每个节目的时间都精确到秒。当时不像现在,没有数字设备。为精确控制时间,他拿一块秒表一个节目一个节目地“掐”时间。

  正式演出时,整台晚会节目安排紧凑、时间控制得很好。但很多时候,作为春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为保证12点钟声敲响,爸爸还要和春晚小组的领导共同商议临时拿下一两个节目。而拿掉哪个呢?哪个都很好,有时真的很为难。2000 年春晚,砍掉了一个六个大学生辩论会的节目。爸爸通知完演员,还得和主持人说,给灯光,给18 个单位方方面面的有关负责人都通知到,这样才能保证那个节目跳过去,接下一个节目。为保证零点钟声,爸爸实在没有办法,有时也感到很遗憾。

  爸爸情有独钟的晚会

  1986年央视春晚上表演的小品《送礼》是爸爸为演员李婉芬量身定做的。他根据李婉芬能流利地说多种方言的特点,在小品设计中,让她一人饰多角,每个角色出场都使用一种不同的地方方言,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年春节晚会上,一组名为《马字令》的歌曲联唱,让观众大饱耳福。一首首包含“马”字的歌曲精彩唱段,让观众沉醉其中。这种表演形式在此前从未出现过,创新这种新表演形式的人正是我的爸爸。这种形式不但集中了当时许多精彩的歌曲唱段,而且符合当时人们开始追求快节奏的潮流,在“春晚”舞台上首次亮相后,被争相效仿,开创了晚会表演的新形式。

  参与策划了这么多届春节晚会,但爸爸却对1989年的元旦晚会情有独钟,他说那是他最满意的晚会。此前的元旦晚会都平平淡淡,中央电视台总想将精彩的“压轴戏”留到春节晚会时演出。筹备元旦晚会时没有太多的精彩节目可供选择。爸爸说:“我只能在晚会节目的串联方式上下功夫。”他从那年美国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和乔治·沃克·布什的电视竞选演说中受到启发,把他们辩论中的一些妙语借用到元旦晚会中来,于是,出现了由陈佩斯、朱时茂为争夺晚会主持人而进行的带有政论性和思辨色彩的“竞选演说”。由于朱时茂和陈佩斯本身的魅力,也由于他们辩论的内容涉及广大观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因而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和参与意识。这不能不说是爸爸的匠心独运。为此,当年的中国电视星光奖评奖时,专门为爸爸设立了一个“优秀撰稿奖”。

  爸爸的春晚情怀

  1990年春晚,第一个难题就是黄一鹤导演和爸爸都有的一个想法,就是打破历届春节晚会的模式。爸爸虽然年纪很大,但思想活跃。当时“春晚”创作组搞了三个队竞赛,黄、蓝、红,你一个节目,我一个节目,分别是戏剧(小品)、曲艺、歌舞三个队,当时在央视1号演播厅,台上演,台下还有竞争,互相咬着上节目,把竞争机制引入春晚,自然产生矛盾,于是有了优劣比较。这充分体现了爸爸搞戏剧的才能,就是离不开矛盾冲突,有了矛盾,晚会就好看了。这个想法点燃整个“春晚”进入良好状态的动力。

  1990年的春晚,戏曲联唱《拷红》点子很好,但是去哪儿找几个年轻演员?红娘在京剧里是个花旦,找谁呢?越剧、豫剧这么年轻的红娘去哪儿找?想方设法找来了唱越剧的李玲玉,唱河南豫剧的小香玉,安徽的吴琼,还有个京剧演员,最难找的是老妇人这个核心人物。开始找了一个演员来,剧组第一次审查都没通过。演员很好,但是表演喜剧不行。后来,爸爸亲自去找赵丽蓉,但是赵丽蓉在电视剧组拍戏,来不了。爸爸又去中国京剧院找,北风凛冽的冬天,他骑着自行车到处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就是我爸爸一贯的作风。

  黄一鹤导演总说他的晚会,只要有爸爸在,他心里就很有底、很踏实。“他就像我的主心骨,每次遇到问题,大家都想不出好点子,他就一个人‘面壁’,跪在沙发上,看着墙,半天不说话。过一会儿,他就有点子了,和我商量‘老黄,你看这样行不行?’有时点子不理想,他就继续‘面壁’,不一会儿就又有了点子。他在工作室特别勤快,春晚的串联剧本、小品剧本、歌曲创作他都行,他的创作量很大,写了很多东西。”摘自《阎肃人生》,阎宇著,青岛出版社出版并供图

  阎肃印象

  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有很多人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发展,就逐渐不行了,但是阎老是越老越红。今天我们记起他的不同之处,就是“人老精神不老”,他与时代同行。

  央视原春晚总导演黄一鹤:阎老的语言交流能力很强。无论是谁,他都能说到一块儿去,交流得很愉快。他能听懂许多方言,别人都听不懂的,他能听懂,能交流。他几乎能和所有层面的人交流,艺术界和各级领导就不说了,就连做小买卖的、修鞋的、蹬三轮的,他都能谈到一块去。这是一个艺术家观察体验生活的天然本能。

  著名女高音李谷一:有好几届我与阎老一起参加央视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我发现他在任何时候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有原则也有感情,比如说他明明坐在高台的硬板座上当了两个多小时监审,但他从不叫苦嫌累,任劳任怨,还不断为赛事组委会出主意。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