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2016-04-15 16:05:35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说起孩子的教育,总有父母心急用错力。曾培养女儿跳级两次、16岁考上清华大学的模范妈妈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跟我们分享了她的育儿心经。

  读故事胜过讲故事

  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女儿圆圆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读给她听。

  因为,对于白纸一样的孩子,任何词汇于他都是全新的。我们认为“通俗”的或“不通俗”的,对于他来说其实都一样。“大灰狼悠闲地散步”和“大灰狼慢慢地走路”,在刚学说话的孩子听来,并不觉得理解哪个更难。我们最初灌输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有的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怕孩子听不懂,总是把书面语转化成通俗的口语,其实完全没必要。孩子天性中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给他“读”或给他“讲”,对他来说,吸引力都是同样的。

  我给圆圆讲故事始于她一周岁前,不知最初给圆圆读书时她听懂没有,每次我都一字字指着读,到圆圆开始说话,就跟着咿咿呀呀地鹦鹉学舌,越来越能把妈妈给讲的故事一句句地背出来,还经常自己装模作样地读书。

  圆圆一岁八个月时,爸爸的同事来串门,圆圆站在叔叔身边给自己讲故事,很投入地读着《丑小鸭》:“小鸭孤零零的,无精打采地走到河边……”她一页页地翻着,“读”得基本上一字不差。叔叔见状大为惊奇,以为她识字。随着她慢慢长大,我发现以“读”代“讲”丝毫不影响她的理解,还丰富了她的语言词汇。她在说话间总是能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很少有小孩子那种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说,或者词不达意的困难。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认识一些字了,这使我确信了“读书”的好处。于是又进一步,从由我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她指我读。她指到哪,我读到哪。逐渐地,圆圆理解了文字的作用,能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一起。同时,我总不失时机地将公众场合的字指给她看,比如逛动物园时一起读指示路牌,然后就找到了想要看的动物;进百货商场,先一起看购物导示牌,顺利地直奔我们要去的楼层。天长日久,圆圆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

  小学二年级时,圆圆的阅读能力就相当于中学生的水平。当班里绝大多数同学还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生字时,她已开始一本接一本地读长篇小说了。当然她也常常读错别字,我提醒她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爸爸妈妈,她因为急于读故事,不影响理解的字一般都不问我们,事实上,读得多了,许多“白字”自然就解决了。

  由于圆圆读的书多,理解力好,她读完小学二年级,直接读小学四年级,仍然是班里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在班里岁数最小,但她做事的成熟度及认识问题的水平,却仿佛比实际年龄大几岁。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们都习惯全程参与,看着、陪着、检查,几乎要从头关照到尾才能放下心。

  圆圆刚上学时,学校也提出家长应该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的要求。但我们都没那么做,只在孩子对写作业还比较陌生时,有过些指导和提醒,一周后就没再管她——既不陪写,也不刻意检查她的作业。

  刚开始,圆圆回家就写作业。但很快新鲜感就没了,吃东西、玩耍、看电视,一直磨蹭着不写。很快,她就把自己弄乱了。有一天回家后,她先看动画片,饭后玩了一会儿玩具,然后又是看电视。到了要睡觉时,才想起今天忘了写作业,急得都哭了。我和她爸爸其实早就着急了,但装作没在意:是吗,你今天没写作业啊?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她哭,就说明她已经意识问题了。如果再抱怨和批评,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真不像话”、“活该”的意味,她就会忘记自责,开始对抗家长的批评。她爸爸心里早就着急了,“那就晚睡一会儿,赶快写吧。”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他人的命令。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他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

  我赶快对圆圆说,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提前一小时过来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今天的作业忘了写了。

  她想了一下,就说要现在写。我们只给她找个小凳,让她到茶几上写,就各自去忙了。

  到我们该睡时,她刚写完语文和英语,数学还没写。我说:妈妈爸爸去睡觉了,你写完了自己回房间睡觉吧。

  我们假装关灯睡了,静静地听着她的动静。大约又写了十几分钟,她才收拾书包回房睡觉。第二天谁也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好,不必责怪,也不要时常提起,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接下来几天,圆圆回家早早就把作业写完了,我们心里很高兴,但没有很夸张地表扬她,只是淡淡地告诉她每天都这样做是个好习惯,应该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对她的满意。

  别忘了给小板凳揉揉疼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碰痛了,家长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 “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其实,这种“复仇行为”并不可取。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他不宽容、去报复。

  孩子小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痛的事会常常发生,圆圆当然也一样。有时小板凳碰痛她了,我们赶快亲亲她的痛处,给她揉揉。安慰得稍好一些时,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小板凳揉揉痛,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痛了”。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加害”她的坏蛋,还能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同时,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她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和小朋友一起玩,大人如果经常这样引导,不和孩子斗狠比倔,孩子就学会了理解他人。

  圆圆初中就读的是一所住宿制学校,学校每天发一个水果。她回家对我说,开始时分到不好的水果有点不高兴,但一想这个不好的水果如果不分给她,就会分给另一个同学,总得有一个人吃它。这样一想,就高兴了,以后不管分到什么样的水果都不在意。她说这话时才十岁。

  她能这样想,我们非常欣慰。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