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有种智慧叫淡看生死

2016-04-12 17:22:59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人越老越避讳一切和死相关的话题,刻意的回避,其实更增加了我们对死亡和未知的恐惧
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生命对于他人毫无意义,虚度了一生
必须要学会调整心态,心乱了,生活就乱了套
怕死不丢人
周末回家,和母亲一起翻看家中相册的老照片。
泛黄的相片,记录下了母亲年轻时的身影和我的童年时光。在相集里竟然发现了一张母亲的近照,这是一张半身照,照片放大得有些夸张。看到我疑惑的眼神,母亲笑着说:“这张照片是我专门放大的。”
“为什么放这么大?”我依然有些发蒙。
“你看这张照片照得怎么样?”母亲依然微笑着。
“挺好的,人显得很精神!”
母亲拿起照片,说道:“等我去世后,它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我打断母亲的话:“说什么呢?您的身体还很好!”
“人一出生,就免不了会老、会病、会死,有什么好忌讳的。”母亲的口气显得很豁达。
仔细一想,母亲已近八十高龄了。这样的年龄,按道理,应该早就看淡生死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我最了解母亲,她是很怕死的。她过去的同事有患了脑溢血住院的,得知此事后,她的情绪要低落好几天,每天测量血压的次数也明显增多;她过去的老同学有得了糖尿病的,母亲会催着我带她去医院查血糖,血糖确定正常,她还是不放心,以后但凡有甜味的食物,她是丁点儿不沾;有老朋友去世,参加完追悼会回来,母亲会长时间待在家里,不愿出门,怎么开导她,都无济于事。所以一般情况下,她身边的亲人都不向她传递一些负面的悲伤信息,免得惹得她心绪不宁、郁郁寡欢。但我们不在她面前提一切或病或死的讯息,她反倒在子女面前常常提及,不是她不在乎,反而是因为太害怕、太在乎,才靠说出来来驱除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人总有一死,平凡的人只能轻如鸿毛。在预知自己大限将至时,没有丝毫恐惧感的人,是不存在的。怕死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再也不能与自己的亲友相伴,而死亡对于每一个生者都是未知的。因为未知,所以产生害怕心理,难道不很正常吗?如果不害怕死亡,才真正令人匪夷所思了。
蝼蚁尚且偷生,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些观点印证了死是走一趟鬼门关。这一关,其实看起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难过。前仆后继那么多人都过关成功,生命归于平寂。生命就是花开花落的过程,花开时的绽放,花谢时的坠落,坠落有多痛苦?飘逸、悲戚,仿佛流星,从来时的惊艳再归于消失的平淡。
别让消沉打扰生活
中学时,有一段时期,我和一个同学总是会在晚饭后,在学校的操场上转悠一小会儿。那时,我还在上初一,我和这个同学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都算是中游,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种。作为精力旺盛的男生,我们都更愿意打篮球、踢足球,对功课几乎没什么兴趣。像我们这样成绩平平的学生,想进入重点高中,简直是痴心妄想。
这位同学比较悲观,我想他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性格,应该和他的成长环境脱不了干系。他的父亲因为患病,担心拖累家庭,竟然选择了自杀;他的姐姐,因为被男朋友甩了,跳了河。所以,他对人生的态度是相当消极的,三句话不离“死”这个话题。
“活着真没什么意思,每天早起晚睡,做作业那么累,老师管得严,家长那么凶,真不如死了算了!”他骑坐在操场的双杠上,感叹道。
“可我感觉活着还是有点意思的,平时在电视上看NBA、英超,每天打一会儿篮球,踢一会儿足球,挺让人开心的。”
“对于NBA、英超,我们只是微不足道的观众罢了,打篮球、踢足球,就算你是一个得分王又怎么样?人早晚会有一死,早死烦恼就早消失,晚死,每天就会烦恼不断。”
我说不过他,但他的话却对我产生了不小的震撼。他说的不错,人早晚都会死,不管你是伟人也好,天王巨星也罢,都逃脱不了死亡的阴影。无论是品格高尚者,还是品行低劣者,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死神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尖子生、知识渊博的智者,就对你网开一面。
那个学期,因为思想纠结,常常在课堂上发呆,考试成绩越发不堪入目。在父母三令五申下,我才开始将注意力逐渐向功课上转移。
初二下学期,有一天,我们正在教学楼里上课,头顶的电扇和灯柜突然晃动起来。
“地震了!”有一个同学惊恐万状地叫道。老师匆忙组织学生下楼。早有一个身影,从教室里第一个蹿出去,从二楼直接跳了下去。
事后证明,那次所谓的地震,只是附近一个工地拆倒了一座高墙,引起了震感。而那位跳楼逃生的同学,也没有大碍,只是扭伤了脚腕。他就是那个有些厌世的男生。
事后,当我嘲笑他怕死的时候,他有些害羞。他说,他长大后还要照顾母亲。所以,现在他还不能去死。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那位同学已经娶妻生子,事业有成,并且和他的母亲生活在一起。
一次同学聚会,和他开玩笑似的谈起过去的往事,他笑着回应:“人固有一死,这是宿命,但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享受生活,努力过好每一天,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否则,意志消沉,闷闷不乐,那真是辜负了这来之不易的一生。”
善意的谎言也是欺骗
    几年前,妻子一位同事的丈夫因车祸意外身亡,儿子仅有三岁。一连几天见不到曾经朝夕相处的父亲,自然会询问母亲。
你爸爸出差了,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母亲强忍泪水,没有把真相告诉儿子。她担心儿子受不了失去父亲的打击。
那他还会回来吗?儿子不依不饶地问。
可能会吧?
那他会买礼物给我吗?
应该,应该会吧。儿子纯净无邪的大眼睛,让她禁不住大放悲声。
妈妈,你为什么哭了?
因为,因为爸爸只会给你买礼物,而不会送礼物给我。
儿子咧着嘴笑了:我会让爸爸也给你买礼物的。
葬礼上,现场气氛肃穆,母亲面容悲戚。不懂事的儿子则在旁边喜笑颜开地弹玻璃球,对身边的葬礼不闻不问。
与此同时,一个镜头在我脑海中闪现: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后,在他的葬礼上,他年幼的儿子小肯尼迪挣脱了母亲的手,冲着由卫兵抬起的父亲的棺椁抬手敬礼。这个震撼人心的场景被现场的一位摄影师记录下来,由此成为历史上一个经典镜头,让无数美国人潸然泪下。
在生活和影视剧中,我们也经常目睹:亲人得了绝症,家属们刻意隐瞒。而患者察觉了实情,害怕家属担心自己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双方都在打太极,回避着残酷的现实。确实,这种相互隐瞒蕴含着真情厚爱,但这种关爱的背后,是压抑、泪水和暗无天日的精神折磨。病人有知情权,表面看似脆弱的患者也有其坚强的一面。把真相告诉病人,然后大家一起去面对,这会让彼此都减轻心理负担。即使余生有限,患者也有机会利用短暂的时间,去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否则在人生最后的阶段稀里糊涂地走了,亲人会后悔,将要离开者内心会充满无限的遗憾。
摘自《行善是最好的养生》,刘清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志供图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