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查汗液的方法去查血,能查出来个啥?”目前关于“毒水壶”的稿件,均源于今年3月17日由江苏省质监局发布的一份“2016年电水壶产品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江苏省质监局委托江苏省质检院对50批次电水壶产品进行了质量风险监测,发现55.6%的电水壶产品锰含量在10%左右,存在使用高锰钢的问题。
但报告里“锰析出量”的检测项目中,试验没有用我们日常喝的水,而是煮沸的4%乙酸,还要求“在煮沸过程中因蒸发损失的4%乙酸浸泡液应随时补加”。这就意味着“锰析出”结果源于不锈钢产品持续浸泡在酸性液体中,但这与平时电水壶“煮开水”的工作环境有着极大的不同。
更为重要的是,在该试验的开头有这样的表述:“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类食品接触材料(搪瓷制品、不锈钢制品、铝制品)于4%乙酸食品模拟液中砷、镉、铬、铜、汞、镍、铅、锑和锌含量的测定”,但在这其中,唯独不见此次事件的主人公“锰”的身影。
“问题就在这里,打个比方,去医院查血,却用一种查汗液的方法去检测,这能查出来个啥?”谈及此次“高锰钢”水壶事件,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秘书长李强直言不讳,对这份日前发布的检测报告提出了质疑。截至3月24日下午5点,江苏省质监局未对此事做出回应。
高锰钢不代表锰析出量也高 不锈钢的锰含量高就更易析出锰离子,其实只是一种“合理想象”。
宝钢研究院不锈钢技术中心骆素珍博士曾经做过实验,人们炒菜用的铁锅(碳钢)虽然不含锰,但是烹饪中的锰析出量,并不比高锰钢少。这是由于高锰钢中锰含量虽然高,但是铬的含量同样高,配比合适就能够形成“保护膜”,日常烧水、烹饪遇酸锰离子都是跑不出来的。“因此,在日常饮食环境中,采用高锰钢的不锈钢制品,不会因为锰析出而危害人体健康。”
从2011年开始,宝钢研究院不锈钢技术中心长期开展不锈钢制品研究,检测了市面上几乎所有不锈钢产品,特别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高锰钢制品。结果显示,即使不锈钢合金中的锰含量高达15%,锰析出量也非常非常低,远远低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有关标准。
虽然高锰钢电水壶没有健康之虞,但是目前市场上高锰钢不锈钢制品的主要问题是以次充好卖高价。骆素珍建议购买电水壶等不锈钢制品时,认准产品标注不锈钢材质和钢号(类别),以及“食品接触用”字样等。
此外,报道中还建议使用“304不锈钢”制作的电水壶。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李光强介绍,“高锰钢”与“304不锈钢”相比,是增加了锰含量而减少了镍,耐腐蚀性稍弱,但有较强的成本优势。
“其实在国外,刀、叉等不少餐具都是高锰钢制造的。”李光强说,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显示,“高锰钢”不建议用于存在酸、碱等化学环境中,在日常的使用环境中可广泛应用于餐具、室内储水设备中。也就是说,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高锰钢”水壶烧开水并无明显风险隐患。
锰中毒主要通过呼吸系统 长期超标摄入锰,确实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害,主要表现为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引起记忆力减退、嗜睡、精神萎靡、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
但锰也是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对人体的骨骼正常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对于成年人,锰的适宜摄入量为每天3.5毫克,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每天10毫克。
事实上,大多数食物和饮水中都含锰。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科营养医师文静介绍,饮用水含锰不足0.1毫克/升,谷物中锰含量为0.4~40毫克/公斤,蔬菜和水果中锰含量为0.2~10.4毫克/公斤。
此外,“临床上所见锰中毒的患者多是通过呼吸系统所致且多由职业原因造成,因饮食而造成锰中毒的病例十分鲜见。”文静表示,因人体消化系统对于锰的吸收概率只有1%~5%,大部分通过饮食进入到胃肠道的锰会随粪便排出体外。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研究员钟凯也指出,锰的神经毒性只在锰的开采冶炼工人身上出现过,目前尚未发现不锈钢中的锰导致人体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报道。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对40件锅、盆、电热水壶等不锈钢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不锈钢制品的平均锰迁移量为每千克食物0.05毫克到0.76毫克,远达不到人体吸收的上限。“可见,不锈钢材质根本不是锰的主要来源,中国、美国、欧盟都没有规定不锈钢制品中的锰迁移量,因为根本就不需要。”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