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小男孩学着布袋戏手舞足蹈了起来,一不小心碰到了103岁的曾祖母,老人家不甘示弱地还击,祖孙俩你来我往地打闹着,玩得不亦乐乎……
像这样“跨世纪对打”的逗趣画面总会时不时地在台湾大学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詹鼎正的家中上演。这位老人家是43岁詹鼎正的外婆,她虽然因为重听不太说话,中风后行动也不方便,但总是神采奕奕、逢人就笑,从来不曾乱发脾气,是詹鼎正心目中最可爱的老年医学病人。
身为台湾少数拥有完整老年医学训练的医师,治疗老年人多年的詹鼎正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在他的照顾之下,外婆至今身体硬朗,四代同堂共享天伦之乐。
用最少的药治疗最多的病
老年人身上常有许多慢性病,每天吃药几乎已成为银发族的例行公事。而吃药的多寡、饮食习惯与长者的健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本,有多重慢性病、每天服用多种药物也是詹鼎正外婆的生活写照。十多年前,外婆就出现了中风,并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衰竭等老化后逐一会出现的病症,原本需要看3个不同科的医师,光是心脏科的药就有5颗,加上血糖药、甲状腺药……一天要吃十几颗药。
7年前,詹鼎正开始调整外婆治疗后的康复工作,让外婆每天服用的药物逐渐减少,现在只吃胆固醇药、甲状腺药、利尿剂,而利尿剂在外婆的脚较肿时才服用,所以最少时甚至一天只要吃两颗药就够了。
詹鼎正说,“药吃得愈少愈好,用最少的药治疗最多的病”是老年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减药的过程中,虽然外婆刚开始很不习惯,总是吵着说“药吃不够”,不过渐渐地外婆也发现就算药吃得少,身体状况也不差。因此,外婆虽然有着多种慢性病,称不上“非常健康”,但是依然活得自在又快乐。
“老年医学必须要兼顾患者未来生命与生活质量的平衡。”詹鼎正说,5年前(2008年)某天,妈妈发现外婆的大便有血,经过肛门指诊,他摸到一个2厘米左右的肿块,直觉可能是大肠癌,但是考虑当时外婆已经98岁,生命期望值可能只剩两三年,就算真的罹患大肠癌,肿瘤要恶化,甚至转移也需要至少五年或更久的时间。
因此,经过家庭会议讨论后,全家人同意不再做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毕竟,大肠癌的治疗伴随着照大肠镜、开刀、化疗……对老年人而言,不仅治疗时间长,而且风险可能更大。
对此,身为老年科的詹鼎正深有体会。“看老人病患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治疗的是人,而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独立的病,每位高龄患者的健康状况都有其独特性,医生治疗病患不能像计算机一样代入公式去判断,而应该将患者所有的问题合并思考后,做出最适合的诊断。
老年医学重视“全科医疗”的概念,所以詹鼎正不论在治疗外婆或任何一位病患,都会将平均余命、健康状态、病人与家人对治疗的偏好、疾病与药物、药物与药物之间的交互作用都纳入考虑,提出量身制造的治疗计划。
虽然2008年决定不进一步治疗大肠癌,但为了避免外婆持续出血,詹鼎正决定停掉预防二次中风的抗凝血药——阿司匹林。虽然临床上中风和糖尿病的治疗都建议用,但为了外婆不长期出血,还是决定停掉。
食欲不错,活得更好
在专业医疗照护之外,长者日常生活上的细节也必须随时注意,因为只要一轻忽就可能酿祸。
2013年,外婆因蜂窝性组织炎住院两次,肇因于中风之后的足部血液循环不佳,加上看护担心外婆受寒,总是帮她穿上袜子,若没有特别注意很难察觉,后来家人每天都会检查外婆的脚,避免相同情形再次发生。
除了詹鼎正的专业照护、家人悉心的照料,外婆生活规律、注重卫生、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是长寿的关键。
外婆的作息相当规律。她每天近午起床,坐在摇椅上看电视,三餐固定有主食、配菜、一碗汤和一盘水果,每餐饭后外婆都会自己花5~10分钟的时间仔细地清洗假牙,卫生习惯良好。
食欲、饮食情形与老年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食欲不错的长者,大部分都活得不错。
外婆虽然全口也都是假牙,无法吃太硬的食物,但是食欲依然很好,“一个老人家如果可以把菜吃光光,她就算是健康的。”詹鼎正说,虽然外婆行动不便,很少外出,但是偶尔参与家庭聚餐时,她还是可以从第一道菜和大家一起吃到最后一道,虽然不一定都吃很多,但每道菜都会吃,并没有如别人想象的只能吃烂糊食物。
詹鼎正认为,其实一个老人家活得好不好,与疾病的多寡或生活功能是否良好,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因为老年人的慢性病多半很难痊愈,但若治疗控制得当,健康状态与生活质量仍可以维持很好。
老年人保持乐观正向的生活态度,才会活得好,就如外婆一样,在多种慢性病的包围中仍然无忧无虑、笑口常开!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