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口苦怎么回事?

2016-03-15 14:29:00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口苦怎么回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傅慧婷
  最近因口苦来就诊的人数增多,或晨起口苦,或夜间口苦,或昼夜均口苦,有单纯以口苦就诊的,也有合并口干口黏、咳嗽、失眠、胃脘痛、胁痛等病症就诊的,而且西医检查也未发现异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吃喝过度型:清淡多素少荤 先考虑下自己的饮食。是不是大鱼大肉,煎炸油烹。这样往往会造成胃肠道负担加重,食物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排空,容易引起食积,积久郁而化热。这种内热可以直接由脾胃而起,也可波及肝胆,甚至心肺。
  因此,口苦往往是体内积热的表现,短期的单纯口苦大家切莫惊慌,先从饮食上进行调整,清淡多素少荤,多饮水,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劳逸结合。
  肝胆失调型:常敲打胆经 《黄帝内经》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意思是,口苦与肝胆失调有关,临床中,患慢性肝胆疾病的患者也易伴随口苦症状。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肝护胆,“怒伤肝”,保持情绪舒畅非常重要;夜间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循行的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否则时间一长易伤及肝胆。
  平时也可以常敲打下胆经,有个很容易找到胆经的方法,就是沿着裤子中间的那条线至膝盖侧面处,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四个穴位。摸不准穴位也没关系,平均分布着敲就可以了。
  此外,酒伤肝,过度酗酒也应避免之。
  服用药物型:超一周者要就医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显于诸外,身体任何的不适症状往往是“疾病”的外在表现。
  有研究者对近14年临床医疗中有口苦之诉患者286例进行分析,其中260例可以查出原发病,肠激惹综合征、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肝病、慢性胆囊炎等依次为最常见的能引起口苦的原因。
  因此,口苦时间短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和护肝胆方法来做自我调整;如口苦时间超过一周未改善者可以至传统中医科进行中医中药治疗;如口苦症状持续未得到改善者,则建议做一下常规的体检,以排除引起口苦的其他器质性疾病或原因。
  头痛怕风
  煮个茶鸡蛋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杨志敏
  春季风气重,中医说:“血虚生风”,故血虚之人多在春季出现头痛怕风,荨麻疹等症状,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一款既美味又能祛风养血,居家调理的食疗——黑豆桑寄生杞子鸡蛋茶。
  准备黑豆30克、桑寄生15克、杞子15克、元肉5~8粒,去核红枣6枚、鸡蛋2~3个、生姜5片。
  先将黑豆、桑寄生、杞子、元肉、红枣清洗干净,黑豆热水浸泡30分钟,然后放入上述食材先煮30分钟,再把鸡蛋、生姜加入,约15分钟后,将鸡蛋取出来,剥掉鸡蛋壳,然后再把鸡蛋放进去煮,再煮约15分钟即可。可以加些红糖调味,饮汤食鸡蛋。
  “治风先治血”是中医的治疗法则,在这个季节,选用黑豆养血乌发,桑寄生养肝血祛风湿,杞子、元肉、红枣养血安神,可适用于血虚失眠,怕风头痛,面色不华的人群。也是女士美颜的一道美味早餐选择。
  但需要注意的是,湿热体质的人慎用。
  胃火旺揉揉内庭穴、天枢穴
  湖南省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副主任医师 张德元
  脸颊、前额上老长痘痘,而且颜色偏红,口气重,肚胀,有时还有便秘,中医认为这是胃火旺造成的。怎么办?揉揉内庭穴、天枢穴吧!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而“荥主身热”,所以内庭主泻胃火;天枢是胃经的穴位,同时又是大肠经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脏腑之气在胸腹的聚集地,相当于大肠经气在小腹驻扎的营地。所以天枢穴不仅调胃经经气,还能调整大肠功能,促进排便。
  这俩穴位也不难找,内庭穴在两足背上第二和第三趾结合的地方。天枢穴距离肚脐两个大拇指的宽度,肚脐左右各一个。
  每天早上7~9点是胃经经气最盛之时,揉按内庭穴效果最佳。所以每天早上起床后可先用大拇指向骨缝方向点按两侧内庭200下泻胃火,再按揉两侧天枢2分钟,通便。饭后半小时,再按揉天枢穴1~2分钟。此保健方不拘季节,每天都可以用。
  调厌食的中医招
  中日医院儿科副主任 石效平  宝宝不爱吃饭是妈咪很苦恼的事,因为长时间厌食会引起营养不良、体力衰弱,并且会影响生长发育,怎么办呢,我给大家支几招。
  居家小验方 取怀山药250克,薏苡仁250克,芡实200克,大米600克。前三味药分次下锅,用微火炒成淡黄色。大米淘洗后晒干,用微火炒成淡黄色,与前三味药混合碾细过筛。每次取一汤匙,加入糖或盐,芝麻油,用开水拌成糊状,每日服2次。或者是取炒鸡内金30克,炒白术60克。共研细末过筛,与红糖、炒芝麻粉各30克,面粉500克,加水适量和匀,制成面团,分做成20个小饼,文火烙制成焦黄色,每次服1个,每日2~3次。
  给宝宝捏脊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用双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合作,将宝宝脊柱两旁的肌肉和皮肤捏起,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用这种方法连续捏脊3~5次,捏至第4~5次时,用手指将肌肉提起,捏完后再以双手拇指在宝宝的背部脊柱两旁做一做按摩。捏脊有调理脾胃、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功效,对治疗小儿厌食有很好的效果。
  做腹部按摩  让宝宝躺在床上,一边给宝宝讲着故事或者唱着歌,让宝宝充分放松,一边用右手四指并拢,在宝宝的脐周围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推揉按摩,每次最好做15~20分钟,每天晚上做一次。腹部按摩可以促进肠蠕动。
  薏苡仁
  是祛湿气好手
  南怀瑾世人称他为国学大师、易学大师。其学问涵盖儒、释、道、医卜天文、诗词歌赋等。南怀瑾一生既经历过戎马倥偬的岁月,又经历过学海泅渡的光阴,与世长辞时享年95岁。
  南先生的养生秘籍主要表现在饮食和睡眠上。他饭量很小,中午只吃少许略放些盐的花生米,晚餐一碗稀饭,碗不大且盛得不满。稀饭通常用薏米和红薯合煮。到了秋天,则改为薏米小米稀饭。南先生说饮食之道就是牢记四个字:“少吃多餐,其次是清淡”。从南老的饮食可以看出,其健康长寿与“薏米”不无关系。摘编自《南怀瑾“三好”养生经》
  石家庄市中医院制剂室主任中药师吴文博点评:薏米又叫薏苡仁,是一味古老且应用很广的中药,《内经》中多次提到,《本经》中列为上品,还有著名的“薏苡明珠”的典故。其性凉味甘、淡,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
  薏米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具有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的特点,有“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生命健康之禾”的美誉。
  薏米健脾祛湿,对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泄泻、消化能力减退,体内有“湿气”的人群尤为适宜。薏米最好的吃法是用炒薏米泡水或者煮粥喝或研末冲服。
  现代研究表明:薏米中的薏苡素可以抑制横纹肌,是天然的养颜祛皱佳品;薏米的薏苡仁酯是一种抗癌剂,还是抗癌食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薏米有化湿滑利之效,因此热病伤津、平时阴虚、阴虚火旺以及遗精、遗尿者或孕妇不宜食用。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