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顽疾不除中药难兴

2016-03-11 20:05:08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 “凉利之药生湿地,破积之药产高峰”。中药药效和种植的土壤、气候等环境密切相关。附子在自然环境中是长在少见阳光的潮湿阴暗的地方,炼就了它本身抗寒的能力,但它现在种在向阳的肥沃的土地上,产量增加了,但药效肯定降低了。
 
■ 炮制就像炒菜一样,放多少盐、用什么火候更多靠的是经验,很难按照药典中的要求一刀切。就拿最简单的切制来说,切薄切厚都直接关乎到药效。如质地比较坚硬的槟榔、白芍,以前的老药工能切成跟纸片一样薄,而且越薄越有助于药效的发挥。“百刀槟榔”之所以神奇就在于其技艺的精湛,他们能把鸽子蛋大小的槟榔手工切出一百多刀,切完的槟榔片,抓起来一吹能飞起来。
 
■ 有患者在北京开完方子后拿回老家当地买药,但常有人反映吃完后觉得没有效果,甚至口感、味道与之前都不一样。把外地的药拿来一看,原来竟然用柴胡的茎叶来代替北柴胡!北方产的硬柴胡的根叫北柴胡,解热清肝最好,而柴胡的地面茎叶部分,几乎就没有解热清肝作用,不退烧,吃下自然没有效果。
 
■ 中药即便是同种药材,不同产地、不同时令、不同采摘部位都会造成药效的差别,而一旦研磨成颗粒,通过化学成分的检验无法判断出这种差别。比如说含有人参的中成药,如果不从源头加强管理,后期则很难判断用药的来源到底是人参叶、人参须根,还是人参主根,效果自然也难以保证。
 
■ 从中国的六神丸,到日本的救心丸;从中国的牛黄清心丸,到韩国的牛黄清心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瑰宝漂洋过海,被国外药厂申请专利,转身一变成为“洋中药”并大获成功,甚至走向了世界。但反观国内,优秀的中药品种逐年萎缩,而院内制剂的研发使用更是举步维艰。
 
 
要治病,就离不开药物。中医用来治病的药物,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中药。近年来,有关中药材乱象的报道频见报端,一时间“中医将亡于中药”的说法颇让人忧虑。
中药究竟怎么了? 
种植泛
道地中药不地道了
    南北朝陶弘景曰:“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其实中医自古用药,都讲究个道地性。道地,也就是地道,就是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但这些年不仅患者,就连医学工作者也渐渐发现,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地中药不地道了!
“凉利之药生湿地,破积之药产高峰”,中药药效和种植的土壤、气候等环境密切相关。附子在自然环境中是长在少见阳光的潮湿阴暗的地方,炼就了它本身抗寒的能力,但它现在种在向阳肥沃的土地上,产量增加了,但药效肯定降低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无奈地说。
“赤芍生长周期要三年四年,黄芪至少要五六年,但受供求关系以及市场行情波动等影响,现在很多黄芪都是一年生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郝近大说,“这自然影响到植物里有效成分的积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工种植也要讲产区,只有在原产地产的药材,质地最纯正, 它的功效也最佳”,北京东直门医院脑一科主任医师杨保林对健康时报记者说,“你再看看现在的人参,人工种植到处都是,有人嘲讽说:个大似萝卜、药效像白薯!”
当然,要论药效的地道,野生药材当之无愧。但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尤其是中医药现代化产业的迅速崛起,野生中草药几乎被消耗殆尽。
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以甘草为例,我国1年要消耗4万吨以上,其中85%来自野生,过度的掠夺使野生甘草从常见沙生植物变为濒危植物。“中医药的现代化生产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日益猛增的需求量,也使得野生药用资源进一步萎缩”,全国人大代表、国师大医唐祖宣说。
药材的短缺,致使好多临床医生开方时,只能用“替身”。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消肿止痛,通经活血的功效,由于气味强烈且走窜性非常强,在药里常起冲关夺地的引导作用,是治疗神经运动系统疾病如中风晕厥、肢体瘫痪、关节疼痛及外科痈肿疮疡等非常难得的一味好药 ,“但现在我们医院也很难开到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统疗法中心副主任朱庆军说,“需要时我们只能用其他药物,如白芷、九香虫代替,虽然有一定疗效,但跟麝香相比要差太多。”下转23版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