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控烟协会和北京晚报联合主办、北京朝阳医院戒烟门诊协办的“首届戒烟冬令营”在京开营,朝阳医院的专业戒烟医生通过团体心理干预和药物支持帮助学员们戒烟。记者和18位学员一起体验了这趟戒烟之旅。
这18位学员都是男性,烟龄最低的10年,最高70年。在这之前,有的人一天抽10支烟,有的人一天要抽40支。但在两天半的时间里,9位学员吸烟的总支数降到5支以下。这种“成就”,除了可以归因于医生们会把戒烟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大家听,用猪肺实验直白地告诉大家吸烟的危害,用讨论让烟民真正掌握戒烟的方法外,还可以看做是学员真正想戒烟的心情在驱动。
海淀区赵先生:永远不要抽第一支烟 赵先生是一位20多年烟龄的老烟民,也是一名糖尿病人。步入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他才真正体会到健康的分量。86岁的老母亲听说他要参加戒烟冬令营,在电话里高兴极了:“好!我支持你!”
以前尝试过N次戒烟,均以失败告终,但赵先生此次的感受是:“永远不抽第一支烟,也不要抽最后一支烟。”他说真正断了抽烟的念头,忍住这“两支烟”,一定能成功。
西城区石先生:曾经烟比游戏难戒 石先生33岁,是这次冬令营中年龄最小的学员,但烟量却是最大的,参加训练营之前每天能抽40支。他说,都说烟瘾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依赖,但我的心瘾更大,我对烟的迷恋比对手机迷恋重,曾经我可以不看手机但是要抽烟!
前段时间石先生的嗓子出了问题,这让他意识到了抽烟的危害。他想自己这么年轻,抽坏身体是真不值。“以后再想抽烟的时候,我会试试拿别的代替,比如夹一支笔在手里或者玩玩游戏,总比吸烟好。”
训练营最有意思的是分组讨论环节,在这里面记者发现戒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在一种感觉。一位学员说:“当我焦虑、疲惫、压力大的时候,吸支烟就能放松下来。不抽这支烟,很多坎儿我过不去。”北京朝阳医院戒烟门诊负责人梁立荣医生解释,这是因为尼古丁刺激大脑产生了多巴胺,释放愉悦的信号。相比之下,戒烟的痛苦感又太强了。除非意志力非常强,否则很难抵抗这种差异感。
其实除了尼古丁,运动也能释放多巴胺。学员刘先生就是这么戒烟成功的,他把兴趣转移到了徒步上。
未来6个月内,医生还会对这些学员进行定期随访,成功戒烟的学员将被予以奖励。
相关阅读:有药帮忙更好戒烟
戒烟,干戒的成功率非常低,只有3~5%。而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借助药物,戒烟成功率可以达到50%以上。
药物戒烟大概需要三个月:1~2周:戒烟启动期,边抽烟边吃药,把烟量慢慢减少,药效逐渐增加。戒烟者会发现,烟变味儿了,烟瘾慢慢被抑制。
3周~3月:药物辅助戒烟期,戒烟不适感减少,烟瘾消失,其他替代行为和生活方式慢慢养成,此时会有一些心理辅导。
4个月后:戒烟维持期,无烟生活成为新常态,戒烟者摆脱烟草的奴役。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