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
“主要原因是科室里人手不够。”刘恋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天坛医院可以落实放射假,但是科室里却没有人休过。一个科室三个组,每个组两个医生,如果其中一个医生休假了,那另外一个医生的工作量与工作强度会增加一倍,所以休不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心内科介入医生告诉记者,工作多年来,自己一直是放射假的“遗忘人群”,他甚至不知道放射假有多少天。“待过的单位,做介入的心内科医生、骨科医生、消化医生,没有谁有放射假。”大家平时只是在底下说一说,并没有为这个假争取过。“每天都忙不过来,知道射线太多不好,但是面对患者的时候,还是治好病为前提,只能牺牲自己。”
放射假的落实,有些医院却做的比较好。以北京安贞医院为例,该院血管外科的大夫似乎要幸福得多。血管外科主任陈忠介绍,自己科室的员工大部分都可以享受放射假,只是不能保证一次休一个月,通常大家都会分两次休,一次休两周。他介绍,放射假最好一个月完整地休,这样才能达到一段时间完全不接触放射线的目的,更有助于健康。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影像专业委员会主委、北京友谊医院影像中心主任王振常非常支持大家休放射假,但是因为目前工作超负荷,很多同事实际休不了这个假期。
谁来监督医生
休放射假
名不正,则言不顺。
放射假形同虚设,与规定不清不楚有很大关系。官方没有明确的定义,执行自然难有下文。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三款提到,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人员,是指在放射工作单位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如何界定长期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即使在同一家医院,也难有统一标准。
以北京某三甲医院为例,医院为常年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提供佩戴射线剂量笔。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制定的剂量标准,5年的辐射均量不超过20毫西弗,单年的最高辐射剂量不超过50毫西弗。
该院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该院血管外科、心脏内科从事介入的有关人员可佩带射线计量笔,但是在射线下工作的麻醉科大夫则没有享受同样的待遇。其原因是当手术医生踩线的时候麻醉医生可以暂时离开透过透视屏监测患者。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如果有明确的规定界定常年接触放射线则更好操作。比如一周至少三天以上、一个月有十五天以上接触放射线,偶尔接触放射线则不应算在内。
一位不愿具名的三甲医院介入科医生透露,其实现在的放射科医生是操作仪器的,基本都隔着透视屏操作,很少直接处于射线环境,而真正在射线下做手术的大夫,却大多没有人管。
随着医疗辅助科技的发展,这样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常见,包括血管外科、心内介入、骨科、消化介入的医生几乎每天都要和放射设备打交道。
这位医生举例说,在国外,如果医生带病工作,对医院都要进行处罚,因为医生对自己身体都不负责任,对患者更难做到尽心尽责。
谁应该来监督放射假实施?陈忠认为,院领导和科室领导的重视非常关键,当然前提是有可行性较强的法律规定或者规章制度。在此前提下,医院的有关领导起到真正督促协防的作用,如此,才能保证放射假落到实处。
做好防护
少“吃”点射线
业内专家认为,从根本上保护接触放射线的人,减少工作时间、加强防护措施或是可行之策。
一方面,硬件防护措施不能停滞不前。以穿戴防护措施为例,上世纪90年代,每位放射科医生只有一件铅衣,如今国内已经有了铅裙、铅帽、铅围脖、铅眼镜甚至铅裤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护医生的水平。
“现在国外都使用防护的挡板,有了这些‘障碍物’,医生甚至不用穿铅衣。”田颖医生介绍,国外的防护挡板能很大程度减少放射线对医生和患者的辐射,并且设备还可以移动,使用时十分方便。但是国内很少有医院使用这些设备。如果机器能更新,也能大幅减少辐射危害。
另一方面,医生提高操作技巧也能更好保护自己。陈忠介绍,减少放射剂量的接触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提高设备的质量,根据患者病情的复杂程度提前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法,医生的自我防护、周边防护、技术熟练程度、尽可能用延长管等设备,使医生和球管相对远离,都是尽量减少射线辐射的方法。
陈忠认为,从长远来看,落实分级诊疗,下沉医疗资源,让中心医院和基层医院达到相对的平衡可以相对缓解大医院诊疗压力,对减少医生的放射线接触有一定帮助,但大型综合医院救治的患者都是疑难杂症,患者的病情都复杂,医生必然接触的放射线的量就更多。病情复杂程度是在接触放射剂量中无法自控的环节。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享受休假权益,确保放射线接触医生得到充分的休息、调整,才能让医生切实受益。
“国外看病都要预约,一天看多少患者是规定好的。医生的劳动强度有保障,到了下班时间就可以休息。”王振常主任说。以友谊医院影像中心为例,科室里每天都要承担800到1000个报告的工作量,而整个科室只有27个大夫,无论是一线操作和出报告的青年医生,还是负责审核报告的上级大夫,大家基本全是超负荷工作。
“国内工作环境跟国外实在没法比,都是做CT,国外一台设备一天只能做20个患者,多了可以不做,而在国内,不仅患者就诊时必须解决,而且规定必须在几个小时内出报告。”王振常认为,影像工作需要有程序,国内的做法并不完全符合科学规律,没有建立良好秩序是现在许多工作都面临的最大问题。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