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助孩子多少钱才是合理的?
所谓的合理,当然是指既能保障为自己养老送终的费用,又能帮助孩子有个比较好的新生活起点。对于这一点,我请教了身边好几位和我年龄相近的朋友的意见,也请教了财务规划专家,他们的答案很一致,那就是得先把接下来一定会需要花费的钱留出来,例如,真的没法再照顾自己时,住进养老院的首付和每月花费;或是在家请保姆看护的薪水;医疗费以及人生最后一程的花费。不过,多有多的花法,少有少的花法,这个金额没有定数,纯粹只是为了老有所终和有尊严地老去罢了。
我自己开始产生这样的意识是受英国工薪阶层住房计划的启示:结婚时,他们买一间最多只有两个房间的小公寓,几乎零首付,然后用夫妻一方的薪水交政府提供的首房低利贷款,用另一方的薪水过日子,如果有余就存入银行;孩子长大到必须各自有自己的房间时,他们把小公寓卖掉,把所得的钱作为首付去买一间大房子,仍然是用一方的薪水付贷款,用另一方的薪水过日子;大约20年后,孩子都长大了,都离开家了,房贷也都完全还清了,辛苦工作一辈子的夫妻俩就把贷款已完全还清的大房子给卖了,用所得的钱的一部分换个全款付清、装修舒适精致、不在城里的两房公寓,剩下的钱存入银行或购买稳当的理财产品,然后就游山玩水快快乐乐地安享晚年了!
先生和我都很喜欢这个做法,也都受到了这个做法的启发和鼓舞,所以我们从几年前才刚满50岁时,就开始认真地规划退休后的生活,虽然我们俩都还有起码10年的正常工作收入,但我们相信越早规划就越安全,越早规划将来也就越享福。因此,当我们面临已成年孩子可能发生的现实财务需求时,例如结婚、买车、买房、创业、孙子孙女出国读书等等,思考该拿出多少钱的标准应该是“先保障我们的老后生活”,然后才据此做出合理的资助。
让孩子有“ 常回家看看” 的动机
人活到一定岁数后,心里其实是透亮的,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也是很现实和透彻的。就拿家里的长辈来说,如果他们总是在我们面前哭穷,每回前去看望时都明示暗示地跟我们伸手要钱,不堪其扰之下,我们回家看看的动机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此时没有血缘关系的配偶再对此有什么意见,那么他/她的态度就会让我们觉得难堪甚至引发冲突,因此在避免发生不愉快的情况下,能不回去就尽量不回去了。
这个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不是用孝道就能约束得了的深层心理动因,它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当然也会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因此,为了鼓励孩子,尤其是让有家庭负担的已婚孩子产生常来看望我们的动机,也为了替他们减轻心理和情绪上的负担,我们必须要有钱,而且要有大方请客吃饭、给孙子孙女买礼物、给红包的钱。
在这里,请允许我坦率地说,人类是个健忘而自私的物种,我们倾向于容易忘记从他人那里所得到的恩惠,却念念不忘我们所施予他人的好处,所以蒋阿姨的女婿在得到岳父母全部卖房款的帮助时,我相信在那个当下的他绝对是感激涕零的,而且他也不是个存心要忘恩负义的坏人。但日子久了,矛盾多了,感激的心开始渐渐地褪色降温了,他所感受到的就会是每天新发生的事——老丈人有胃寒的老毛病,每隔一天就必须熬一服中药,弄得家里全是中药味儿;丈母娘节省舍不得丢东西,家里到处都堆着不会再使用的破烂和过期食品。本来这些不悦的感受他都忍了下来,顶多只是晚点回家减少产生摩擦的可能,可是当自己的母亲和岳母有了嫌隙之后,夹在三个女人中间的他就再也无法隐藏和忍受心中长期的压抑了。
我也是母亲,我知道我的儿子和儿媳都是懂事和孝顺的好孩子,我没有怀疑他们的孝心,也相信在我们需要时他们一定会挺身承担责任,我只是理解当年轻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他的精力重心必定会转移到自己的小家庭上。我不会天真地以为他能和没结婚前一样,当然就更不会天真地以为能占据他所有的注意力。因此,我未雨绸缪地尽量拒绝任何可能破坏我们关系的机会,也有先见之明地尽量创造能促进我们正向关系的诱因,我们那看似“自私而权谋”的财务规划,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有个舒适的晚年,其实也是为了不在孩子的颈上套上绳索。我们的“有钱”释放了他,让他在没有太多心理负担和负罪感的压力下,更乐于亲近我们。
所以,我建议别对孩子倾尽所有,要留下足够的钱和他们一起享受和增加美好的回忆。钱多,我们可以上大饭店、到国外旅游;钱少,吃小馆子、我们可以在国内旅行。总之,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埋单,不怕!
不疼惜自己,孩子也就不会疼惜我们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甚至也包含20世纪40~50年代出生的我们,大都有个相似之处,那就是曾经过过苦日子,所以对钱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因而特别省吃俭用和爱惜东西。
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孩子一直以为妈妈最爱吃鱼尾巴和鸡骨头,长大以后才理解原来那是妈妈把好吃的部位都留给了他,自己故意装作最喜欢吃鱼尾巴和鸡骨头。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但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可许多妈妈们的观念和做法却仍然停留在那个年代。
我认识一位今年刚满60 岁,生活和工作都克勤克俭的贤妻良母。这位女士什么都好,可就是她什么都舍不得——好不容易咬牙新买了衣服鞋子舍不得穿,得先仔细地收在柜子里,等过了一两年后再穿;新买的食物舍不得吃,非得等到快过期了才吃。所以,她总是穿前两年流行的衣服,总是吃不够新鲜的食物,即使得到了某件好东西,她也总是把它好好地收着舍不得用。
她对自己的先生和孩子可不是这样。她尽一切的能力把45平方米的家收拾得干干净净,花所有的心思为先生和孩子烹煮好吃而营养的饭菜,虽然家境普通,但她从不让女儿感到匮乏。从女儿小时候开始,别人有的,女儿也一定会有,别人学的,女儿也一定会去学。可是她对自己,却几乎永远处在“匮乏”的状态——不管是物质上的匮乏,还是心灵上的匮乏。
最让我生气的是,这些让她匮乏的本意并不来源于她的先生和孩子,而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而且也就是因为是她“自愿的”,久了以后,先生和孩子也顺理成章地认为这是“应该的”,而不再去关注她的需要了。
我曾经问她,你对自己的任劳任怨心甘情愿吗?她说有时也会因没人心疼自己而委屈难过,但是,唉!别去想那么多,女人不都是这样吗,想多了也没有用,日子还是得照样过啊!
不,我就不允许自己这样过日子,也不允许我的孩子认为我就应该这样过日子。
事实上,根据我个人的经验,相信也是所有人的经验,任何一个孩子都希望看见父母的生活是宽裕而丰足的,如果我们生活得很舒心很滋润,孩子才能放心地工作,也才能毫无挂碍地专注在自己的生活责任上,这才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赠予,也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再说了,吃饭总是比吃药省钱,不是吗?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