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高油高糖推高胆固醇水平

上海人吃得不清淡

2015-12-18 16:42:41来源: 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时报、特仑苏品牌共同举办的“胆固醇健康传播行动”上海站日前开讲,本期关注上海饮食。

(健康时报记者 杨绪军)随便来到一家上海街头的早餐店,点了几个水煎包,还要了一碗馄饨。一口咬下去,差点“要了命”——浓浓的汤汁喷泻而出,烫,还得向无辜的同座赔不是。道完歉,认真吃包子,鲜鲜的,甜甜的,想一想,这美味是美味了,油和糖得放多少啊?

阿拉上海人

其实吃得很油腻

未到上海前,一直感受着海派饮食的健康味:精致、小资的扮相,每餐必有汤的用心,还有多鱼多虾的养生。但接触了,也看到了其中的问题。

比如,来看看上海人做的狮子头吧。看着真是很舒服,一份只有两个,浸润在浓浓的高汤里,配着几片青绿的菜叶。与北方那种足足用油泡着的红烧狮子头,真是改进不少。吃起来软软滑滑,里边还加了藕块,一点都不会感觉到油腻。不禁问同座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普普通通的肉,为啥会有这样的口感?高键一语道破,里边加了肥肉,而且还有很多糖。

在上海长大的高键更有感受:上海人的饮食,盐的摄入量比以前少很多,一些腌制的菜和肉随着食物种类的丰富,逐渐退出了老百姓的餐桌,但油和糖的量却在增加。看看上海人钟情的本帮菜吧,油爆虾、糖醋小排、油炸小黄鱼、干炸猪排、炒双菇、油墩子……无一不是油爆、油炒、油炸、油煸出来的。还有糖,不光炒菜要用糖,上海人还非常喜欢吃甜食和点心,蛋糕、蛋黄派、冰淇淋、泡芙是很多上海人的最爱,甜饮料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个饮食习惯的背后,是胆固醇水平的提高。

高胆固醇

多油多糖惹的祸

2007年发表的一项上海社区居民血脂调查结果表明,随机抽查了两个上海社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52.9%和25.1%,主要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和低HDL-c(也就是好胆固醇太低)。这样的血脂异常水平,与多油多糖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由于吃饭不定点,经常吃外卖,也都出现了高胆固醇的情况,而且大部分属于无意识的状态,因为高血脂很难像高血压那样有明显的症状。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报警信号,比如看东西一阵阵模糊、短时间内面部手部出现老年斑、经常头昏脑涨等等。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就是因为高血脂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和供血不足。

避免高胆固醇

有三招

高键提醒,首先要减少胆固醇摄入。健康人每天胆固醇摄入不超过300毫克(一个鸡蛋黄的胆固醇含量),高脂血症人群每天胆固醇摄入不超过200毫克。动物内脏(猪脑、猪肝、猪肾),蛋黄、蟹黄、鱿鱼都是高胆固醇食物,要少吃。

再一个就是少用油,少用油。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来说,如果每天在家里吃早餐和晚餐,周末也在家吃饭,一个月用两升油比较合适。多食用茶油、橄榄油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可以降低胆固醇。

最后就是要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固醇的食物,它们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的排泄。比如早餐时多吃一些粗粮馒头和水果,中午吃点拌菠菜、拌豆芽等凉拌菜,晚饭可以吃点杂粮粥,这也都是高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的。

当然,在保证少油少糖的前提下,海派饮食的一些饮食习惯也是很健康的,比如少吃多餐,吃东西非常精致,讲究新鲜,很少吃隔夜饭菜。

(运营:吴茜)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