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像试鞋一样拯救拖延症

2015-09-28 06:24:42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突然有一天,拖延多了个后缀,成了“拖延症”。从此,世界上80%的人都饱受拖延症迫害,声势浩大,其中不乏博士、工程师、白领、教师这些在外人看来光鲜无比的高知群体。面对拖延,还真挺让人头疼。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王智雄医师建议“拖延病人”们最好像试鞋子一样把拯救“拖延症”的办法都试试,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严格意义上拖延症甚至算不上一种‘症’,在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和中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拖延症都不在其列。”

  年轻人发明“拖延症”,本质上是人们对应对问题或压力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也是一种文化建构。与此同时,当小小的拖延变身为“病”,似乎人们把拖延当做如同高血压、糖尿病等非主观因素可控制的疾病,心理上大为宽慰,“我不是故意拖延的,我是得了拖延症,得治”!

  尽管网上的拯救拖延方案泾渭分明(一类是把所有事情列清单,做其中最不想做的事情;另一类是做其中相对容易的事情),但王智雄认为,我们所面临的事情分为四种。重要紧迫的、重要不紧迫的、不重要紧迫的、不重要不紧迫的。按照顺序推进任务最好。并没有哪一种是完全适应某一类人群的,最好像试鞋子一样都试一试,就能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把自己拽出拖延惯性的魔圈,从自律开始,达到身心自由。

  王智雄介绍,克服所谓的“拖延症”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启动困难。对于启动困难型拖延者来说,先做相对容易的事更好,否则一开始就正面对抗最反感的任务,反而容易产生厌恶情绪,不如循序渐进,慢慢进入工作状态。而对于那种不太容易坚持,意志力不太强的完美主义拖延者来说,先进行他们最不想做的任务更合适,否则工作太简单,他们反而不耐烦,还没等进行到最具挑战性的关键任务时,就已经被诱惑分心带走了。不过,前提是这项任务要兼具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属性,与事业和个人成长相关。

  还有一种另类的拖延值得关注:对克服拖延的拖延,可能是“拖延症”里最“丧心病狂”的一种“症候”了。举个例子,我买了一本《战胜拖延症》的书,结果一年过去了,连封皮还没拆。

  王智雄认为这类人不是拖延缺少负强化(即惩戒措施)和正强化(即正向激励),就是缺少不能即刻见效的反馈(比如减肥、健身等)。针对这三种类型,可分别对应反馈。另外,还可邀请配偶或亲密的朋友共同完成对拖延成因和过程的陈述,反观自己的思维、行为和情绪反应,这样将更利于拖延者对自身进行客观、真实的观照和反思。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