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习惯将60岁以上的人群划分为老年人,可他们真的“老”吗?
不管是从最新发布的寿命研究数据,还是从现阶段60岁左右人群的身体素质来看,专家们都表示,以60岁这个年龄来划分老人的定义该变了!
人均寿命每5年增长一岁,60岁真不老 从年龄上判断一个人是否老,平均寿命是重要的参考值。科学家们发现人们的寿命是不断延长的。
8月27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等科研小组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布了全球188个国家2013年健康寿命调查结果,1990年至2013年,全球平均寿命从超过65岁延长至71.5岁左右,健康寿命也从57岁延长至超过62岁。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人均寿命是75.5岁,比全球平均寿命还要长。可以说人均寿命,几乎每5年就“长”1岁。
“从生理上来讲,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的定义已经变了,几十年前50岁就显得很老了,但是现在六、七十岁的人很多仍然精力充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赵耀辉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奥地利科学家们通过测算认定,现代人与其认为老年由60岁开始,不如从平均寿命的前10~15年开始计算更合适。比如不久前北京卫计委公布北京2015年人均寿命也已达到82岁;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公布数据也显示,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为82.47岁。因此没到70岁,不必认为自己老了。
用年龄划分老人太绝对 其实年龄是一个综合体,从表面上看,代表人的时序年龄,即出生后按日历计算的年龄,如果只是以这个为划分老人的标准,太过绝对!
实际上还有生理年龄,这是以个体生命力等内容来表示老化的程度,可以预计某人未来健康状况;另外还有心理年龄,这是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心理能力,包括思维、想象、记忆、情绪等。
从生理年龄来看,很多老年人虽然岁数到60岁,但整个人的生理状态比以往提高很多。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杜鹏教授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绝大多数60岁的老年人处于健康状态,说明60岁并不等于不健康。
“以60岁为界限划分老年群体要综合个体情况来看。”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系教授李靖表示,决定寿命长短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身心功能状态,不能只看年龄,其中心肺功能、平衡能力、柔韧性、情绪等都是衡量指标。而对于60岁的人来说,无论男女,握力水平、敏捷度等测试项目成绩都有所提高。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60~69岁年龄组的柔韧性和反应能力较10年前有所提高,肺活量等身体机能水平也有所回升。很多老年人虽然岁数到了60岁,但整个人的生理状况依然保持得不错。
别让60岁成为“老”的界限 虽然我国将60岁作为划分老人群体的标准,但实际上现在定义老人,要比这个宽泛很多。“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定义65岁以上为老年人,我们或许受传统文化中‘七十古来稀’的影响,将现在的老年人给说‘老’了。”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萍曾进社区做过调研,很多70多岁的老人依然很有活力,60岁还是社区活动的中坚力量。
“不是说到岁数,人就老了,生命就步入垂暮之年了。如何看待老人,得从其自身和环境来看。”杨萍建议,从心理层面来说,75岁以下的老人都不老,甚至他们生活得比年轻人都健康。比如保持运动的习惯,饮食方面要清淡而有营养,平时练练肌肉,退休后体验自己年轻时没有时间做的事儿,别让“60岁老了”这个年龄限定自己的生活。
不过杨萍也强调,如果在生理上进入老年了,我们也必须承认和青年人的差异,面对那些伴随年龄增加而积攒起来的心脑血管、肺部疾病等慢性病,通过一些体能锻炼或药物控制之后,仍然可以让身体保持在健康的状态,最关键是要用一颗乐观年轻的心,去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不管是从最新发布的寿命研究数据,还是从现阶段60岁左右人群的身体素质来看,专家们都表示,以60岁这个年龄来划分老人的定义该变了!
人均寿命每5年增长一岁,60岁真不老 从年龄上判断一个人是否老,平均寿命是重要的参考值。科学家们发现人们的寿命是不断延长的。
8月27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等科研小组在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布了全球188个国家2013年健康寿命调查结果,1990年至2013年,全球平均寿命从超过65岁延长至71.5岁左右,健康寿命也从57岁延长至超过62岁。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人均寿命是75.5岁,比全球平均寿命还要长。可以说人均寿命,几乎每5年就“长”1岁。
“从生理上来讲,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的定义已经变了,几十年前50岁就显得很老了,但是现在六、七十岁的人很多仍然精力充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赵耀辉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奥地利科学家们通过测算认定,现代人与其认为老年由60岁开始,不如从平均寿命的前10~15年开始计算更合适。比如不久前北京卫计委公布北京2015年人均寿命也已达到82岁;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公布数据也显示,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为82.47岁。因此没到70岁,不必认为自己老了。
用年龄划分老人太绝对 其实年龄是一个综合体,从表面上看,代表人的时序年龄,即出生后按日历计算的年龄,如果只是以这个为划分老人的标准,太过绝对!
实际上还有生理年龄,这是以个体生命力等内容来表示老化的程度,可以预计某人未来健康状况;另外还有心理年龄,这是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心理能力,包括思维、想象、记忆、情绪等。
从生理年龄来看,很多老年人虽然岁数到60岁,但整个人的生理状态比以往提高很多。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杜鹏教授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绝大多数60岁的老年人处于健康状态,说明60岁并不等于不健康。
“以60岁为界限划分老年群体要综合个体情况来看。”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系教授李靖表示,决定寿命长短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身心功能状态,不能只看年龄,其中心肺功能、平衡能力、柔韧性、情绪等都是衡量指标。而对于60岁的人来说,无论男女,握力水平、敏捷度等测试项目成绩都有所提高。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60~69岁年龄组的柔韧性和反应能力较10年前有所提高,肺活量等身体机能水平也有所回升。很多老年人虽然岁数到了60岁,但整个人的生理状况依然保持得不错。
别让60岁成为“老”的界限 虽然我国将60岁作为划分老人群体的标准,但实际上现在定义老人,要比这个宽泛很多。“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定义65岁以上为老年人,我们或许受传统文化中‘七十古来稀’的影响,将现在的老年人给说‘老’了。”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萍曾进社区做过调研,很多70多岁的老人依然很有活力,60岁还是社区活动的中坚力量。
“不是说到岁数,人就老了,生命就步入垂暮之年了。如何看待老人,得从其自身和环境来看。”杨萍建议,从心理层面来说,75岁以下的老人都不老,甚至他们生活得比年轻人都健康。比如保持运动的习惯,饮食方面要清淡而有营养,平时练练肌肉,退休后体验自己年轻时没有时间做的事儿,别让“60岁老了”这个年龄限定自己的生活。
不过杨萍也强调,如果在生理上进入老年了,我们也必须承认和青年人的差异,面对那些伴随年龄增加而积攒起来的心脑血管、肺部疾病等慢性病,通过一些体能锻炼或药物控制之后,仍然可以让身体保持在健康的状态,最关键是要用一颗乐观年轻的心,去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