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为啥不认国产保健食品

2015-07-16 15:07:39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新闻背景:近日,由南方周末和康宝莱联合主办的“保健食品行业新食局论坛”在京举行。
  功效认识不清:保健食品只是一种食品
  “保健品严格来说应该叫‘保健食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三司副司长张晋京说。
  1996年,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中明确指出: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提醒,很多消费者的服用指向是要解决某些疾病问题。
  2000年发布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部关于加强保健食品广告监督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功效包括免疫调节、调节血脂、延缓衰老等27项功能,但由于每个人身体情况和吸收情况不同,这些功效并不能绝对地实现一一对应。但国内很多消费者对此并不理解。
  “目前国内治疗高血压的药品共六七类,不同人群对不同类别的敏感度不一样,有人效果好,有人差,有人吃一种药就行,有人要联合用药。保健食品更是这样,一些人服用后身体会表现预期效果,而在另一些人身上效果就不显著。”张永建说。
  虚假宣传忽悠:要具备基本的辨识能力
  “北京市场上超90%的普通食品都有保健宣称。”张永建说,普通食品宣称保健功能,但人们却将板子打在了保健食品身上。而虚假宣传的招数在缺乏判断能力的消费者那里却屡试不爽,一些违法违规销售中,常常以“免费试用”的名义吸引老年消费者,夸大功效,让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案例不胜枚举。
  因此专家表示,政府应加大普及保健食品基本知识的力度。“欧美国家消费者较理性,对虚假宣传的分辨能力较强,被忽悠和糊弄的情况明显少于我国的消费者,我国不少老年人对保健食品的知识和判断较弱,所以更易上当受骗。”张永建说。
  “以前我们知道买保健食品要看‘蓝帽子’,现在政策调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有方便消费者的标识。”张永建说,新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上市会采取审批许可和备案的“双轨制”,但无论是审批许可还是备案,保障安全是第一要务,备案的产品应该是风险不大、量效关系确定、管理相对简单的产品,如符合这些要求的营养素补充剂等。
  监管竞争升级:国产品牌应且行且珍惜
  “我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对保健食品强制管理的国家,我们从小就说‘红灯停、绿灯行’,但有的人看见红灯还是不会停。”张永建用这句话来形容目前国内保健食品产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状况。
  在2009年的瘦肉精事件中,媒体报道中就指出,“产业链对喂了瘦肉精的生猪感兴趣,只要监管有漏洞,市场上自然出现含瘦肉精的猪肉。”张永建认为,保健食品面临国内整体食品安全环境,因此应从“发展中规范”向“规范中发展”转变,监管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的力度。
  此外,张永建也承认,目前国内市场中,涉及传统养生理论支撑的食药两用、滋补保健产品,有的国产品牌其实也发展得很好,“某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的滋补和保健食品的销量在好几年前就超过了其药品的销量。”张永建说,但营养素补充剂的销售,国外品牌更好。
  “国内能打响的品牌太少了,消费者都不知道,怎么买呢。”张永建认为,由于国内公认的保健食品品牌不多,也增加了消费者选择的难度,因此,品牌建设是国产企业非常重要的工作。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