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血糖最怕飘忽不定

2015-06-18 19:55:00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

  受访专家:成志锋,哈医大四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擅长:内分泌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如糖尿病、肥胖等,以及内分泌系统疑难病症,垂体瘤、巨人症、肢端肥大症、侏儒症等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全天

  “吃点喝点不要紧,血糖高了打针胰岛素就行了。”很多糖友都认为血糖高了就打针吃药,低了就吃点糖;或者总因为一些原因不能按时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实际上,这样会使血糖波动不稳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危害。

  哈医大四院内分泌科主任成志锋指出,临床统计血糖波动比较厉害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饮食控制不当导致的。血糖波动对于糖友来说很危险,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忽高忽低时,容易导致组织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害。因血糖波动幅度过大而引发的低血糖,危害程度远大于糖尿病本身对身体的伤害。故血糖控制不能仅关注短时期内某段时间某个点的血糖值,而应把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值之内。

  血糖的波动大比血糖的持续性增高对血管的危害更大。衡量血糖控制好坏的“金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但HbA1c仅代表血糖的平均值,并不能反映血糖的波动。血糖波动很大的患者,其血糖平均值可以与血糖波动很小的患者的相同或相似,但前者患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却远远大于后者。有人说,“HbA1c只反映高血糖对血管危害的量,却不能反映质”,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造成血糖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最主要原因是餐后血糖升高,餐后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明显大于稳定、持续的高血糖;另一个原因是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引发低血糖。

 

  成主任提示说,为了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更应该关注血糖的波动,尽可能减少餐后血糖的漂移和低血糖的发生,为此,近年医学界提出了“精细调控血糖”。密切监测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除了餐后2小时血糖,还应酌情监测餐后半小时、1小时血糖),患者应自己配备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每种药物不要使用到最大量,提倡早期联合用药。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