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他人的死亡和自己的死亡。死亡是如此决绝,不可逆转,至亲至爱的离世让人产生哀伤的反应。
现代生活的疾走是如此之快,现在人办丧礼,一般也就是3~5天的时间。人们留给自己哀伤的时间如此短暂,匆匆办完葬礼之后,马上投入到快节奏的工作当中。而在工作环境下,哀伤再也没有机会得到表达,就这样,哀伤的情绪被压抑了。
可是,眼泪并不会消失,悲伤也不会就此殆尽,而是滞留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成为一个未完成的事件,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一些莫名的情绪及生理问题。
人们劝慰丧亲者时常会说“节哀顺变”,这句话从哀伤辅导的角度是很不合适的。哀伤应该被允许、被鼓励,哀伤不表达,卡在心中,卡在某处,如何顺应生活的变化?哀伤如果被压抑,时间长了反而可能形成复杂的哀伤反应,如延迟的哀伤,夸大的哀伤等。
其实在哀悼过程中,哀悼者可细细体会自己对已故者的爱,已故者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你在他心里,又是如何的?虽然我们已无法在身体上接近已故者,但内心还是可以为他留下一些空间,纪念他,哀悼他,感谢他曾经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感谢他让我们懂得爱与被爱。
摘编自心理与健康
现代生活的疾走是如此之快,现在人办丧礼,一般也就是3~5天的时间。人们留给自己哀伤的时间如此短暂,匆匆办完葬礼之后,马上投入到快节奏的工作当中。而在工作环境下,哀伤再也没有机会得到表达,就这样,哀伤的情绪被压抑了。
可是,眼泪并不会消失,悲伤也不会就此殆尽,而是滞留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成为一个未完成的事件,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一些莫名的情绪及生理问题。
人们劝慰丧亲者时常会说“节哀顺变”,这句话从哀伤辅导的角度是很不合适的。哀伤应该被允许、被鼓励,哀伤不表达,卡在心中,卡在某处,如何顺应生活的变化?哀伤如果被压抑,时间长了反而可能形成复杂的哀伤反应,如延迟的哀伤,夸大的哀伤等。
其实在哀悼过程中,哀悼者可细细体会自己对已故者的爱,已故者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你在他心里,又是如何的?虽然我们已无法在身体上接近已故者,但内心还是可以为他留下一些空间,纪念他,哀悼他,感谢他曾经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感谢他让我们懂得爱与被爱。
摘编自心理与健康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