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健康时报登出文章《闯过心梗鬼门关》(1187期3版),文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冠心病的遗传倾向问题。
这是个老话题,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门诊里,经常遇到有放了支架的病人问我:“我不抽烟,也不喝酒,很少应酬,为什么我会得冠心病?不应该啊!”我只能笑笑说:“可能是基因的问题吧!”
关于基因的问题,目前医学还没有明确发现冠心病的致病基因,也不可能针对基因进行改变治疗,目前我们只能在现有的认知范围内,对冠心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划分。
什么样的人易得冠心病?
首先是性别,女性在绝经期以前很少患严重冠心病,因为有雌激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除非有明确的其他诱因。我们诊治过一例30岁左右的孕妇患心肌梗死,追溯病史因为长期饮用含高脂的羊奶、酥油茶等,另外也碰到过年轻女性服用减肥药导致冠心病的病例;而男性作为冠心病高发人群,我们监护室收治过18岁就心肌梗死的患者,30岁患冠心病已不算少见,这就是性别的差异;
二是年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本就是一种老年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会逐步加重,就好像长皱纹一样,年龄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不可逆转。
三是吸烟,这是早发冠心病较显著的危险因素。
四是精神压力,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以及易激动生气的脾气,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我们监护室收治过一例18岁即患急性心肌梗死的小伙子,仔细追问病史,发现他有两个特点:1、吸烟,每天2包;2、长期熬夜。我们收治的早发冠心病群体,几乎都有这两个危险因素或其中之一。
五是“三高”,即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是众所周知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六是肥胖,特别是年轻人,以代谢综合征为集中代表,表现为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等,主要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相关。
七是不良生活方式。最典型的例子是,我们收治了一批心肌梗死的患者,职业都是司机,有出租车司机、大货车司机等,他们共同的习惯就是长期开车,缺乏运动,往往初发症状就是心肌梗死。
八就是遗传因素,具体机制在目前尚不清楚,值得重视的遗传疾病是家族型高胆固醇血症——我们经常收治一些很消瘦的老太太,患有严重的冠心病,没有其他的危险因素,只是检查发现血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都很高,嘱咐子女均去检查血脂,发现普遍都很高,所以家族型高胆固醇血症非常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临床诊断家族型高胆固醇血症的标准为:总胆固醇>8mmol/L,且合并脂肪瘤形成(往往在内眦处)。
除了上述危险因素外,还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毒、衣原体感染等等因素。相信充分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后,您能更有效地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