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健康领域新变化

2015-01-05 13:34:03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过去一年中,健康、医疗领域呈现出很多新的变化。在健康时报主办的第七届健康中国论坛上,各路专家纷纷献言献策,共同探讨健康医疗的创新与融合。

  在新技术的支撑下,以大数据为背景,各种终端设备为载体,健康服务的形式得以创新;在新思路的指导下,真正做到分级诊疗,人文医改作为制度医改、财政医改的补充,共同破解“看病难”的社会顽疾;在新趋势的推动下,社会办医蓬勃兴起,健康与科技紧密结合,共同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指路。

  新技术:

  大数据背景下,终端设备为载体,共同创新健康服务

  国内:7亿QQ用户,4亿微博用户,每天数十亿条信息;国际:Twitter每天3亿多信息,Facebook每天散出32亿条信息……海量、多样化和高频率的信息数据成了2014年最被关注的热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旭平感叹道,“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这个时代已经来临。”与传统生活的私密性相比,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完全是透明的。

  你是否意识到在你上网搜索、购物时,关注到的每一条信息,都有相应商机出现在下一次点击的页面中?姜旭平教授介绍,跟我们以往数据调查、获取数据的方法完全不同,大数据是通过消费者下意识的网页浏览行为自动捕捉到的,而且会非常准确,“这种大数据分析能帮助企业更好地捕捉到客户消费行为。”

  事实也的确如此。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移动与互联应用逐渐成为医药健康竞逐的战场。辉瑞中国企业沟通部高级总监席庆介绍,辉瑞在全世界已有140多个App,在中国各大社交媒体开通了针对大众的微博、微信,针对人脉、人才的LinkedIn,针对形象展示的Facebook、优酷企业视频网站。礼来中国公关部高级经理杨亮也介绍了礼来旗下一款“明星”App,目前已拥有22万粉丝量,通过与患者互动,既保持了持续的患者活跃度,也收集到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特殊需求。

  艾伯维公共事务与患者关系总监王炜将如今跨国药企的移动互联营销思维定义为Solomo,So(Social)即社交,Lo(Local)即本土化,Mo(Mobile)即移动。王炜表示,作为大型跨国医药企业来讲,就是以人为本,以中国的患者、药企员工、医生之间的社交,通过移动互联的媒介联系起来。

  慈铭集团董事长韩小红向记者展示其手腕佩戴的健康手环,对于新媒体和大数据的技术应用带来的影响,她感受颇深。“今天刚刚跟一个企业进行了沟通,对方切实感受到O2O(线下体检与线上互联网模式)产品的魅力,对方不光要把之前的体检转到慈铭,还要把之前的体检数据转到我们这里,主动提出做3到5年的健康管理。”韩小红翻出一条员工发给她的微信给记者看。

  “从一天体检到365天健康管理,通过手机终端,手环设备终端,App端,Web端,让员工的一次体检及平时睡眠、运动身体数据收集起来,与医生完成实时沟通,既让企业提高员工竞争力、生产力,又让员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韩小红表示,今年因为大数据相关O2O服务产品的举措,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最大的变化是,更多企业愿意为这样的健康管理模式买单了。

  当然,移动及互联医疗热气腾腾的浪潮之下,也有专家提出冷静的担忧。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希望移动医疗产业能将科学性结合起来,让科学家及医生多方参与,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支持,才会有更加健康良性的前景。

  新思路:

  分级诊疗与人文医改,共同破解“看病难”

  “全国人民都来北京看病,北京还需要再盖多少大医院才能满足这个需求呢?”在第七届健康中国论坛院长分论坛上,主持人、健康时报副总编赵安平对论坛嘉宾抛出了一个老生常谈却无比棘手的难题。

  “这是一个分级诊疗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如此回应,他认为,分级诊疗最大的障碍有两个,一是医生是否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就是说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生水平是否相对划一;第二个是基层医院是否能留住人才。

  关于医生的培训制度,王辰院长认为可借鉴国际上的三级培养模式。第一级是院校教育,第二级是毕业后教育,第三级是毕业后继续教育,分别对应“半成品医生”、“成品医生”和“精品医生”。

  从医学院毕业后,并非真正的医生,可以说是“半成品”,这是我们目前的培训现状,到此为止了;而国际上,医学生毕业后,再集中在大的医学中心进行三年左右的培训,拿到住院医师培训资格证,有实际的诊疗经验,能规范进行诊疗了,这时可叫作“成品”医生;再往上读专科医生的话,就叫作“精品”医生。

  另外,基层医疗机构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呢?王辰院长的看法是:“在这方面真正要搞一点绩效,甚至民营和私营诊疗起来的话可能积极性都会起来,如果仅仅讲目前相对的大锅饭式的、铁饭碗式的方式,恐怕就会有问题。”

  “刚才王院长做了分析,我就有一个想法,我们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否实现这样一种功能,比如就像在中日友好医院的医院联盟,患者先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然后由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联系到上级医院,这样,患者不会担心耽误病情,而且能更精准地找到合适的专家。”论坛嘉宾、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司长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医患矛盾,也是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北京大学医学部健康传播与医学文化中心主任王一方提了一个名词“人文医改”,作为当前经济医改、制度医改、体制医改的补充。从人文角度,医患矛盾有三个根源:来自陌生人的照顾、是一种被动消费(做不做CT由医生说了算)、人财两空的服务风险。这些导致目前的现状,即医生妖魔化、医学污名化、医患关系恶质化。

  那人文医改可做些什么呢?王一方教授说,他们已开设了一些医学人文课,教学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告知坏消息等,医师协会在住院医师培训时,也开发一些人文课程清单,给医生补课;他希望医学影视剧里有更多的生死观、疾苦观等元素,因为老百姓喜欢看电视剧,传播效果好;同时,他也希望媒体报道医患关系时不要极端化。最后,还要落实医生考核机制,不要只看SCI分数,还要看医生医德如何。

  新趋势:

  社会办医、与科技结合,共同指路健康产业

  2014年,中国健康产业出现哪些新趋势?国家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王宏广教授在健康中国论坛上提出:我国健康产业进入十年黄金发展期,出现十个明显趋势:产业主体多元化,社会力量办医迅速崛起;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民众对健康的理解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药品生产和研发能力持续增长,中国必将成为医药生产大国;医疗器械的研发能力增强;养老地产成投资热点;科技与营养结合;体育产业与健康融合;更多中国制造的药品“走出国门”。

  在这十个趋势中,“产业主体多元化,社会力量办医迅速崛起”这一趋势最为明显。王宏广举例:“前几天,浙江省健康服务业项目推介会上,签下了500亿的民间资金大单来推动社会力量办医。1995年以前,台湾省80%是公立医院,20%是民营医院,现在两者比例却倒了过来,80%是民营医院。去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放开门槛允许社会力量办医,极大地激发了社会资本进入民营医院投资领域的积极性。不过这才是刚刚开始,未来这是一个大趋势,可能会涌现一批千亿元企业。”

  今年年底,社会资本持股高达70%的北大国际医院,以及采用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引入社会资本新模式的清华长庚医院,相继开业,都为推动社会资本办医以及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探路。

  除此之外,科技创新驱动健康产业发展也是一大趋势。王宏广指出,国家十分重视创新药物与临床医学研究等,从2008年至今,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已由8千多亿元,涨到2.2万亿元,不到7年就涨了2.6倍,是全球医药产值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营养科学与健康产业的结合,使保健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科技与医疗器械的结合,使得可穿戴设备出现爆炸式增长,使医疗器械、健身器械迅速进入家庭。

  除了运用科技生产产品,健康产业的大数据运用,也可能会推动健康服务业改变。姜旭平教授在今年3月帮助一家药物牙膏生产企业做大数据分析后,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网民在网上搜索最多的依次是牙膏洗脸、牙膏去黑头、牙膏去青春痘这些功能,而并不是美白健齿,这个现象恰好说明了现在消费者在牙膏这个话题上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姜旭平称:“如果我们企业能够通过大数据抓住这样的苗头,我们就能很好地在社会化媒体下调整话题,抓住大家的关注点,引导牙膏的不同用处,甚至因此改进牙膏的一些性状,展开更精准的营销和增值服务。”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