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乘客在飞机上上演“全武行”似乎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17日上午,两乘客在机上大打出手,致使重庆飞香港的航班差点返航。而稍早之前的11日晚,中国乘客在泰国曼谷飞往南京的航班上侮辱空服人员,致使飞机返航,国家旅游局等严重关切。
用网络流行语说,这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恨”,非要一言不合、恶语相向?法律上的事,自然有司法部门去伤脑筋。而这屡见不鲜的暴脾气背后,恐怕也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国人心态:戾气深沉,和善稀缺。因此,医患之间“一点即着”,官民之间互不信任,哪怕“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也会莫名其妙地成为仇恨的引线。公交上,地铁里,随处可见“中国式表情”——蹙着眉头、睥着眼色、拧着嘴角,微笑蒸发,善意凋零。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辜鸿铭先生当年还曾夸赞,“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中国人拥有“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所谓礼仪之邦,所谓温文尔雅,其实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良好心态本身就是健康的核心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了,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才能完整与协调。譬如《诸病源候论》卷十有言:“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精神病学家弗列曼教授也认为:“人们患病的原因,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比例。”可见古今中外的共识都是:心理焦躁烦郁不利身心康健。
眼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做了权威诠释。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当下,随着内外交往的频仍、矛盾与诉求的多元,对于国人来说,保持“心常态”,是与时代、与国家、与社会之间,最没有违和感的基本要求。所谓“心常态”,更重于指向健康的社会心理,它应该彰显于社会生活的三个层面:一是诚以待人,友善游走于陌生人社会。不会扮演“一只24小时的刺猬”,知道与人为善,与事为善。二是尊重规则,谦抑于手里的权力。不会动辄诉诸武力或暴力,慎用私力救济,敬畏公序良俗。三是客观理性,有良好的情绪控制与内省能力。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2013年末,法国益普索调查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20个国家中,中国人对物质的热衷程度位居榜首。有71%的中国人表示,将根据自己拥有东西的多少衡量成功,而全球范围内仅34%的人同意这一观点。凡此种种,起码说明我们的“心”,在情绪与状态、价值与方向层面,确有失衡的危险。
一个社会,心理“燃点”或“爆点”太低,容易乱了分寸,抑或迷失本心。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了足够的物质能力自信而刚毅起来;而对于中国公民来说,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保有“心常态”,也许才能在逐梦的路上,拥有真健康,多有新作为。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