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心脏病患者两大难

2014-10-13 10:24:15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


  活动背景:9月27日,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健康时报社、世界心脏日(中国区)组委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了“2014世界心脏日”之“心的长征——全民健心计划徒步活动暨心脏健康环境宣传年”活动,国药阳光健康体检中心、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和世界心脏日中国官方合作伙雀巢公司等支持了此次活动。

  中国心脏病人真正陷入了“两难”境地。

  世界心脏日(中国区)执行主席胡大一教授说,第一难是确诊难,有些患者没有心脏病,而是躯体上有“心脏病症状”,出现心悸、胸痛的时候四处就医,吃了药却不见效。第二难就是有地方做手术,没地方做康复。患者的术后恢复很关键,若康复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便没有复发,患者也一直感到非常惊恐。很可能反复住院,甚至再次手术,这样会进入恶性循环。

确诊难:

  有些心脏病

  要看心理科

  有些心脏病,或许是心脏和心理的双重问题。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说,“心脏内科医生发现,大量的门诊患者其实是一种焦虑症,有些人就没有心脏病,还有些心脏病患者有明显的精神障碍。”因此,“心脏内科医生在临床上也开始重视,对于没有心脏病但有严重心脏病症状的患者,会推荐他们去心理科。”

  胡大一说,其实精神压力增大本身也是慢病的一个诱发因素。“一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多个国家参与的研究发现,影响心肌梗死的9个因素其一,就是精神压力过大。”心理问题还可以转化为躯体症状,最常见的是胸部,胸闷胸疼,比如在一个单位里,一个人突发心梗猝死了,和他同龄段的人会争相去做CT排除心脏病,有些人还由此产生恐惧,甚至很长时间内不敢坐飞机。

  “心血管狭窄会导致心绞痛,但心血管明明没有狭窄,当焦虑、惊恐等情绪发作时,也会出现小血管的痉挛。这在现在女性中很多见。所以心理和生物是互动的。”胡大一教授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双心门诊,邀请心理医生一同出诊,患者在看心脏病的时候顺带排除心理疾病,他强调,如果心脏病越治越重,很可能是没有找对治疗方向,希望患者到双心门诊或心理门诊就医,排除心理疾病,这样双管齐下才能让心脏得到很好的照护。

  心脏病人怎么化解焦虑?胡大一教授给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有氧运动。“我在双心门诊曾跟不少患者沟通过,很多病人都认同这一方法,而且从中受益了。”他解释,焦虑不等于焦虑症,适当的焦虑对人也是一种促进,是能起到积极效果的,“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也会焦虑,但我就把焦虑当作一件好事情。”

康复难:心脏病患者多管齐下做康复

  对于心脏康复这个难题,胡大一教授一脸痛心,“目前的医疗模式,是只卖汽车不做4S店。不管手术做得多么漂亮,患者回家后都很郁闷,因为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医生就说少吃肉,多吃菜,多运动,别大动,这些话对患者来说毫无用处。再加上心脏病本身就会改变人,导致患者可能反复出现胸痛,去医院检查又没事。所以我就提出,就要大办4S店。”

  什么是心脏病的4S店?胡大一教授解释,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团队为模式,全面全程关爱服务患者。4S店首先要给康复期的病人开5个处方。

  药物处方,患者要定期与医生沟通,接受个体化的药物调整;运动处方,制订科学的运动方案,在医生护士人员指导下开展运动训练。心理处方,评估患者的心理情况并为他们做心理支持。营养处方,补充营养的同时控制体重。运动处方与营养处方相结合,可有效补充均衡营养的同时,控制体重;戒烟处方,技术戒烟与劝诫协同作战。

  还要做好患者的三期康复。

  刚得病3个月内是急性期,康复启动,只要病情稳定就指导患者开始在床上活动;三个月到一年是第二期,这一年康复团队和患者要互动12~72次,充分沟通,围绕5个处方进行话疗,这阶段的最大成果就是培养出一个对自己疾病心中有底,能自我管理的患者和家属,这是慢病控制的希望。第三期是回到家和社区后,这时要让手机大有作为,心电图、血压、心率情况都可以通过手机和团队长期互动。

  “做好这三期才是全程康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胡大一强调。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