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成人也患多动症

2014-07-31 10:31:58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受访专家:钱秋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擅长:儿童青少年行为、学习、发育、情绪、精神及心理障碍,成人注意缺陷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五上午

  不论上学、工作还是人际交往,有些人总是不断出现问题,被身边的人唠叨:仔细一点、专心一点、别走神、别拖拖拉拉,别半途而废,别那么懒散……表面看起来像是缺乏自制力和意志力,实际上他们可能是患有一种先天的神经功能缺陷——注意缺陷障碍(ADD)。

  注意缺陷障碍(ADD)也被称为“多动症”,起病于儿童期,表现为持续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动、冲动;30%~50%可持续终生,部分患者到了成人期不仅因为缺乏自制力无法正常的生活工作,没有专门的成人门诊和他人的不理解也让他们在就医中遇到颇多尴尬之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病学研究室王玉凤教授、钱秋谨教授和她们的团队一直进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的研究,为患儿和家庭解决困扰;而近十年来进行的一系列成人多动症研究,就是为了破解他们的尴尬。

  生活尴尬:拖延严重到无法工作 从事文案策划工作的王珂(化名)每个月总有3~5天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躲在没有人打扰的酒店里拼命工作,把拖了一个月没完成的文案在3~5天里完成,靠着这个方法勉强维持着工作,“虽然很苦恼,无数次下决心改变现状,但最后都半途而废。”

  在网络上的注意缺陷障碍讨论小组里,像王珂这样的情况不少见,有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老板布置活下来,头脑开始发热,无数的点子蜂拥而来,但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我又发呆了。

  一位网友专门开贴记录自己的求医和治疗过程,“2011年可以控制拖延,但工作质量极差,明显觉得大脑所想,手无法表达;2012年初,拖延火山式爆发,已经到了无法工作的地步,写个稿子写到要撞墙,去看医生也一拖再拖。”

  钱秋谨教授介绍,成人ADD男性居多,多为18~40岁之间,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走神、做事拖拉不仔细马虎、执行能力差、条理性差、经常丢东西、冲动、口无遮拦是患者常诉的症状。“成人ADD是儿童时期注意力缺陷和/或多动症状的延续,随着年龄增加,多动症状有所缓解,但注意力缺陷的情况仍持续存在。”

  看病尴尬:成人只能看儿童门诊 提到注意力缺陷,很多人包括有些医生都认为是儿童疾病,“多动症”甚至成为孩子淘气的一个代名词,认识的滞后导致现在很多医院没有专门诊治成人ADD的科室,即便有也隶属于儿童精神病科。成人要去与儿童看同一种病的情况使很多患者羞于就医。

  “朋友家人听说你自称多动症,马上说你在找借口,一听还要去医院看医生,简直要把你当神经病”,这是很多成人ADD患者的心声,本身就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小问题又被贴上道德的标签,使成人ADD患者看病很尴尬。

  从网络ADD讨论组的热闹情况看,很多人觉得自己的症状或多或少与ADD相符,但真正就医的仍属少数。这也反映了中国成人ADD患者就诊需求差的现状。

  治病尴尬:很多患者被耽误了 由于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很多ADD患者因此耽误了病情,有些甚至出现反社会人格,助长了吸毒、犯罪等行为。

  钱秋谨提醒,在看待ADD上,迫切需要从道德品质层面向生理上转变,而作为患者本身,最重要的是学会接受自己。她在治疗中把心理治疗作为配合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指导病人从认知、情绪、行为多个层面上适应疾病带来的变化,加强认同感,教给病人一些技巧,“目的就是为了让病人从意志力薄弱的自责中走出来,通过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到改变自己,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对于一些学历较高,反思能力较强的群体来说,找到一份有兴趣点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或许更重要,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有助于缓解注意力缺陷造成的挫败感。

  此外,还有些人觉得自己有ADD症状,如上班不想干活,总是走神发呆,周末却精力十足等,担心自己是患了ADD。钱秋谨解释,“这种大多不属于ADD患者,因为日常工作时需要不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工作中经常被打断,造成精力不集中,这种情况在周末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就会缓解,工作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有些工作压力大造成的情绪波动会随着时间慢慢缓解,也不属于成人ADD。但如果上述问题长期存在,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也需要和医生共同探讨是否存在ADD的可能。”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