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芝,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肖喜荣,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总住院医师
电视剧《产科男医生》拍摄地在一家货真价实的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浦东新院院区。“子宫肌瘤生产时还会破裂?”“打麻将能帮助中风产妇分娩?”一见到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记者就把网友聊得比较火的几个“吐槽”抛给了他。
对于这些吐槽,段院长倒显得很豁达。因为当时浦东新院区刚开张,还有一部分病房尚未启用,电视剧组找上门来说要借场地拍摄,几度犹豫的段涛院长最终还是同意了拍摄请求。“医务界人士不用对这部剧的专业性太介怀,毕竟现在观众都很聪明,他们能分清医务人员真实生活和文艺作品的区别。”段涛院长说,文艺作品如果能起到科普的效果当然最好,但是通过专业媒体了解科学知识,或许更靠谱。
他们数量很少,但男性独到的战略和战术,在产科领域可以大派用场
其实,段涛教授既是一位妇产科医院的管理者,其本人也是一位出自产科的男医生。“在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包括我在内,男医生不超过20%,大约只占10%。这个情况,基本上也是全国的基本水平。”
不少医院里的妇科和产科往往不分家,但即便把所有妇科和产科的男医生算上,这也是一个稀缺物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总住院医师肖喜荣毕业已有18年,他回忆,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始分科室时,一共有18位同学选择了妇产科,男同学才有4个,这个比例已经算很高了。“在上海黄浦区的百年老院区内实习,病房里都没有男医生值班室,连男厕所都没有,每次只能专门去食堂旁边的厕所解决问题,”这让当时的肖喜荣感觉很尴尬。
不过,记者发现,产科男医生的绝对数量不占优势,却出了很多名医大家。比如蜚声国际的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一共诞生过3位院士,其中除林巧稚教授外,宋鸿钊和郎景和两位院士都是男性。
“不说别的,充沛的体力应该占了很大优势。”段涛打趣道。这点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也有深刻感受,4位资历、职位不同的产科男医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很忙。
妇产科医生劳动强度非常大,以产科为例,别的科室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医生通常能休息片刻。但在妇产科则绝对不可能。一晚上几乎片刻不停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劳动强度极大。平日门诊也是一样。这与电视剧中的男主角经常沉浸在各种风花雪月家长里短或者人事纠纷之中,显然不尽相同。
“我们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段涛教授幽默地说。而找到该院产科副主任应豪时,他刚在市中心的总院看完60多个门诊,在办公室稍事休息。“记得2012年龙年的时候遇到一波强大的生育潮,龙宝宝扎堆。那时以为过了这一年就没那么热了,结果是从那一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生育人数只增不减。尤其是开放二胎后,生育人次更是明显上升。”
内行人都说,产科的特点是看似风平浪静,一旦出事,则来势汹汹,而且往往千头万绪。
除了体力,男性分析问题特有的逻辑和缜密性也让这一群体发挥了优势。段涛的研究方向为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胎儿医学和产科危急重症抢救。在他手里,古老的产科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开始重视胎儿医学。普通产科关注的是正常妊娠的监护与分娩的安全,这基本上是以前产科的内容;母体医学关注的是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而胎儿医学关注的是胎儿相关疾病。
“胎儿医学比产前诊断更丰富,相比欧美在胎儿手术方面的经验,胎儿医学在中国仍是新鲜概念。如何让患有疾病的胎儿健康地来到世间是胎儿医学最大的目标。” 段涛介绍,对肚子里孩子有疑问的准妈妈们,可以到胎儿医学门诊去查个明白。
应豪主任则在母体医学领域颇有建树。胎盘前置怎么办,会撕裂子宫引起大出血么?产后出血能保住子宫么?“现在来找我看病的,几乎都是遇到问题的产妇。通过努力,现在每年来一妇婴分娩的产妇达到15000例到20000例,可以说,几乎没有因为产后出血切除子宫的病例。这应该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应豪说。下转18版
新闻背景
以妇产科男性医生为主角的电视剧《产科男医生》刚在各大卫视热播结束。在妇产科医院中,患者是女性,护士是女性,医生大多也是女性——男医生这个稀少的“物种”很是吸引了一把眼球。
和患者面临的尴尬一样,产科男医生们在工作之初自己也觉得尴尬
“我们这里没有出现过电视剧中因为妇产科检查而被家属殴打的事情。”李儒芝主任笑着说。“其实,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都市,患者或者家属的观念相对都比较开明理性。他们懂得医生是专业人士,就诊时,是医生和患者的职业关系。”
但深问下去,几乎每一个产科男医生在最初踏入行当时,都遇到过被孕产妇拒绝的尴尬。
“若干年前,曾经有病人推门进来,发现坐在桌前的是我这样一个很年轻的男医生时,就会很腼腆地提出能否请一位女医生来查。这已经算客气的了,有时候遇到脾气急的,开口就说我不要你检查。”讲起自己曾被拒绝的经历,现在的肖喜荣医生已经变得很豁达。
“还有一次,一位女病人第二天要剖腹产,我结束一天手术和门诊后,已经是晚上九点,当时在病房请她查一下基本情况,但被她一口拒绝了。其实当时并不需要做阴道检查,而只需要搭一下肚子,听听胎心之类。
后来手术很成功,那位女病人也很感激,她特地告诉我其实她本人是不介意的,但考虑到爱人的感受,所以拒绝了。
自此,肖喜荣对自己的工作性质作了思考,他得出结论,与其说患者介意医生的性别,不如说他们更在意我们的专业程度。每个医生一开始踏入临床岗位时,对病人和疾病能做的还非常有限,看起来经验也不是特别足。
“对此我们医生能做的,除了尊重他们的意愿,最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尽快成为技艺精湛的专业人士。”李儒芝主任在产科呆了近20年。由于精于处理高危妊娠的疑难病症,现在专程慕名来找他的孕产妇都已经看不过来了。
“为患者检查时,动作更轻,检查操作更有技巧,这样患者的痛苦和恐惧会减轻很多。时间长了,也就有口碑了,更多患者会找上门来,而不会介意为自己检查的是男医生。”
现在,不光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肖喜荣医生发现前辈们还注重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检查完后,会亲自小心地把病人扶起来。这个动作很微小,但很能打动患者。在产房会握着产妇们的手跟他们聊聊天,哪怕仅仅是家长里短,也能缓解身心的痛苦。“这些细节,女医生当然会考虑到,但如果是男医生能做到的话,只能说明他的心更加柔软细致。”对此,肖喜荣深有体会。
培养接班人,产科男医生兼具名师、慈父、才子
“协和科里的青年男医生,走上妇产科道路,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郎大夫(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编辑注)的影响。郎大夫是一位长者,一位智者,一位仁者,他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一种生活之道;他的智慧,已经铭刻在我们周围。”一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男医生如此回忆。
其实,产科男医生大多都有这样的经历,或者是受家庭的影响,或者是受恩师的点拨,让他们加入到这个需要有些勇气的职业中来。
段涛院长在自己的很多文章中深情怀念了自己的老师:“正是这些妇产科教授导师们的人格魅力感召我,让我义无反顾地投向这个行业。”
段涛院长自己若干年之后,也成了鼓舞后辈的精神力量。他的校友肖喜荣医生正是这样一位被鼓舞的后辈。
“记得段涛教授那时候给我们上课时就说到,各科医生鲜有像妇产科医生一样,既能像内科医生一样具备深厚的学识,又能和外科医生一样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这样的责任一直鼓舞着我们,再苦再累也咬牙坚持。”肖喜荣回忆。
作为产科高年资男医生,应豪主任也在有意识培养后辈们的思维方式。“我总是告诉年轻人,别老急着开刀,临床思维的培养更加不容易。
平时,在带下级医生时,我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耐心帮助他们自己完善整个临床思维过程,不主要学具体处理方法,而是学为什么这样处理。
比如,遇到产后出血,遇到后要会分析,为什么这次这个病人止血效果不好,是否方法有问题?方法没问题,是否是时机不对?”
“总住院医生负责全院的医生排班,权力很大,科主任都无法左右总住院的人员安排。但是想要做好总住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对医院的文化、全院上下百十号医生的能力和优缺点有全面的了解,还要摸清楚人员搭配的“禁忌证”,并有强大的协调能力。总住院除了要搞脑子以外,还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全院两个总住院一起搭伙干一年,隔一天就要值夜班,第二天出夜班还要查房,写病史,做手术,做完总住院基本上就可以独当一面了。” 做过总住院医生的不只是段涛教授,不过能把总住院制度这样生动表述的可不多。产科男医生很多颇有才情。
段涛教授当年在上海红房子医院做总住院医生的时候,手头有本“阎王账”,记录了红房子几十年以来的医生排班表,那是一代一代的总住院医生传下来的,现在这本账目传到了肖喜荣医生手中。和剧中男主人公同龄的肖喜荣医师已经熏陶得颇具谦谦君子之风。
“产科这么忙,只要有心,不可能得不到锻炼,学不到东西。如果产科男医生这部剧聘我当科学顾问,可能就不会出这么明显的笑话。”对于电视剧中出现的科学纰漏,肖喜荣开了个玩笑。
对于不符合医疗现状的剧情,李儒芝主任也觉得有点离谱。“和美国《豪斯医生》、日本的《白色巨塔》等国外知名医疗片相比,国产的很多医疗电视剧已不能当作医疗专业剧来看,和专业相关性不大,有些只是拿医院当背景,借医疗壳子衍生的言情剧而已。”李儒芝主任道出了很多专业医务人员的心声。
肖喜荣,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总住院医师
电视剧《产科男医生》拍摄地在一家货真价实的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浦东新院院区。“子宫肌瘤生产时还会破裂?”“打麻将能帮助中风产妇分娩?”一见到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记者就把网友聊得比较火的几个“吐槽”抛给了他。
对于这些吐槽,段院长倒显得很豁达。因为当时浦东新院区刚开张,还有一部分病房尚未启用,电视剧组找上门来说要借场地拍摄,几度犹豫的段涛院长最终还是同意了拍摄请求。“医务界人士不用对这部剧的专业性太介怀,毕竟现在观众都很聪明,他们能分清医务人员真实生活和文艺作品的区别。”段涛院长说,文艺作品如果能起到科普的效果当然最好,但是通过专业媒体了解科学知识,或许更靠谱。
他们数量很少,但男性独到的战略和战术,在产科领域可以大派用场
其实,段涛教授既是一位妇产科医院的管理者,其本人也是一位出自产科的男医生。“在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包括我在内,男医生不超过20%,大约只占10%。这个情况,基本上也是全国的基本水平。”
不少医院里的妇科和产科往往不分家,但即便把所有妇科和产科的男医生算上,这也是一个稀缺物种。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总住院医师肖喜荣毕业已有18年,他回忆,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始分科室时,一共有18位同学选择了妇产科,男同学才有4个,这个比例已经算很高了。“在上海黄浦区的百年老院区内实习,病房里都没有男医生值班室,连男厕所都没有,每次只能专门去食堂旁边的厕所解决问题,”这让当时的肖喜荣感觉很尴尬。
不过,记者发现,产科男医生的绝对数量不占优势,却出了很多名医大家。比如蜚声国际的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一共诞生过3位院士,其中除林巧稚教授外,宋鸿钊和郎景和两位院士都是男性。
“不说别的,充沛的体力应该占了很大优势。”段涛打趣道。这点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也有深刻感受,4位资历、职位不同的产科男医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很忙。
妇产科医生劳动强度非常大,以产科为例,别的科室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医生通常能休息片刻。但在妇产科则绝对不可能。一晚上几乎片刻不停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劳动强度极大。平日门诊也是一样。这与电视剧中的男主角经常沉浸在各种风花雪月家长里短或者人事纠纷之中,显然不尽相同。
“我们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段涛教授幽默地说。而找到该院产科副主任应豪时,他刚在市中心的总院看完60多个门诊,在办公室稍事休息。“记得2012年龙年的时候遇到一波强大的生育潮,龙宝宝扎堆。那时以为过了这一年就没那么热了,结果是从那一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生育人数只增不减。尤其是开放二胎后,生育人次更是明显上升。”
内行人都说,产科的特点是看似风平浪静,一旦出事,则来势汹汹,而且往往千头万绪。
除了体力,男性分析问题特有的逻辑和缜密性也让这一群体发挥了优势。段涛的研究方向为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胎儿医学和产科危急重症抢救。在他手里,古老的产科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开始重视胎儿医学。普通产科关注的是正常妊娠的监护与分娩的安全,这基本上是以前产科的内容;母体医学关注的是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而胎儿医学关注的是胎儿相关疾病。
“胎儿医学比产前诊断更丰富,相比欧美在胎儿手术方面的经验,胎儿医学在中国仍是新鲜概念。如何让患有疾病的胎儿健康地来到世间是胎儿医学最大的目标。” 段涛介绍,对肚子里孩子有疑问的准妈妈们,可以到胎儿医学门诊去查个明白。
应豪主任则在母体医学领域颇有建树。胎盘前置怎么办,会撕裂子宫引起大出血么?产后出血能保住子宫么?“现在来找我看病的,几乎都是遇到问题的产妇。通过努力,现在每年来一妇婴分娩的产妇达到15000例到20000例,可以说,几乎没有因为产后出血切除子宫的病例。这应该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应豪说。下转18版
新闻背景
以妇产科男性医生为主角的电视剧《产科男医生》刚在各大卫视热播结束。在妇产科医院中,患者是女性,护士是女性,医生大多也是女性——男医生这个稀少的“物种”很是吸引了一把眼球。
和患者面临的尴尬一样,产科男医生们在工作之初自己也觉得尴尬
“我们这里没有出现过电视剧中因为妇产科检查而被家属殴打的事情。”李儒芝主任笑着说。“其实,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都市,患者或者家属的观念相对都比较开明理性。他们懂得医生是专业人士,就诊时,是医生和患者的职业关系。”
但深问下去,几乎每一个产科男医生在最初踏入行当时,都遇到过被孕产妇拒绝的尴尬。
“若干年前,曾经有病人推门进来,发现坐在桌前的是我这样一个很年轻的男医生时,就会很腼腆地提出能否请一位女医生来查。这已经算客气的了,有时候遇到脾气急的,开口就说我不要你检查。”讲起自己曾被拒绝的经历,现在的肖喜荣医生已经变得很豁达。
“还有一次,一位女病人第二天要剖腹产,我结束一天手术和门诊后,已经是晚上九点,当时在病房请她查一下基本情况,但被她一口拒绝了。其实当时并不需要做阴道检查,而只需要搭一下肚子,听听胎心之类。
后来手术很成功,那位女病人也很感激,她特地告诉我其实她本人是不介意的,但考虑到爱人的感受,所以拒绝了。
自此,肖喜荣对自己的工作性质作了思考,他得出结论,与其说患者介意医生的性别,不如说他们更在意我们的专业程度。每个医生一开始踏入临床岗位时,对病人和疾病能做的还非常有限,看起来经验也不是特别足。
“对此我们医生能做的,除了尊重他们的意愿,最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尽快成为技艺精湛的专业人士。”李儒芝主任在产科呆了近20年。由于精于处理高危妊娠的疑难病症,现在专程慕名来找他的孕产妇都已经看不过来了。
“为患者检查时,动作更轻,检查操作更有技巧,这样患者的痛苦和恐惧会减轻很多。时间长了,也就有口碑了,更多患者会找上门来,而不会介意为自己检查的是男医生。”
现在,不光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肖喜荣医生发现前辈们还注重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检查完后,会亲自小心地把病人扶起来。这个动作很微小,但很能打动患者。在产房会握着产妇们的手跟他们聊聊天,哪怕仅仅是家长里短,也能缓解身心的痛苦。“这些细节,女医生当然会考虑到,但如果是男医生能做到的话,只能说明他的心更加柔软细致。”对此,肖喜荣深有体会。
培养接班人,产科男医生兼具名师、慈父、才子
“协和科里的青年男医生,走上妇产科道路,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郎大夫(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编辑注)的影响。郎大夫是一位长者,一位智者,一位仁者,他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一种生活之道;他的智慧,已经铭刻在我们周围。”一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男医生如此回忆。
其实,产科男医生大多都有这样的经历,或者是受家庭的影响,或者是受恩师的点拨,让他们加入到这个需要有些勇气的职业中来。
段涛院长在自己的很多文章中深情怀念了自己的老师:“正是这些妇产科教授导师们的人格魅力感召我,让我义无反顾地投向这个行业。”
段涛院长自己若干年之后,也成了鼓舞后辈的精神力量。他的校友肖喜荣医生正是这样一位被鼓舞的后辈。
“记得段涛教授那时候给我们上课时就说到,各科医生鲜有像妇产科医生一样,既能像内科医生一样具备深厚的学识,又能和外科医生一样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这样的责任一直鼓舞着我们,再苦再累也咬牙坚持。”肖喜荣回忆。
作为产科高年资男医生,应豪主任也在有意识培养后辈们的思维方式。“我总是告诉年轻人,别老急着开刀,临床思维的培养更加不容易。
平时,在带下级医生时,我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耐心帮助他们自己完善整个临床思维过程,不主要学具体处理方法,而是学为什么这样处理。
比如,遇到产后出血,遇到后要会分析,为什么这次这个病人止血效果不好,是否方法有问题?方法没问题,是否是时机不对?”
“总住院医生负责全院的医生排班,权力很大,科主任都无法左右总住院的人员安排。但是想要做好总住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对医院的文化、全院上下百十号医生的能力和优缺点有全面的了解,还要摸清楚人员搭配的“禁忌证”,并有强大的协调能力。总住院除了要搞脑子以外,还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全院两个总住院一起搭伙干一年,隔一天就要值夜班,第二天出夜班还要查房,写病史,做手术,做完总住院基本上就可以独当一面了。” 做过总住院医生的不只是段涛教授,不过能把总住院制度这样生动表述的可不多。产科男医生很多颇有才情。
段涛教授当年在上海红房子医院做总住院医生的时候,手头有本“阎王账”,记录了红房子几十年以来的医生排班表,那是一代一代的总住院医生传下来的,现在这本账目传到了肖喜荣医生手中。和剧中男主人公同龄的肖喜荣医师已经熏陶得颇具谦谦君子之风。
“产科这么忙,只要有心,不可能得不到锻炼,学不到东西。如果产科男医生这部剧聘我当科学顾问,可能就不会出这么明显的笑话。”对于电视剧中出现的科学纰漏,肖喜荣开了个玩笑。
对于不符合医疗现状的剧情,李儒芝主任也觉得有点离谱。“和美国《豪斯医生》、日本的《白色巨塔》等国外知名医疗片相比,国产的很多医疗电视剧已不能当作医疗专业剧来看,和专业相关性不大,有些只是拿医院当背景,借医疗壳子衍生的言情剧而已。”李儒芝主任道出了很多专业医务人员的心声。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