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他们为什么会自杀?

2014-06-09 00:26:24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两年前的此时,我刚刚摆脱了重度抑郁症的折磨。此后,我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采访过多位医生,接待过十几位找我咨询的抑郁症患者或他们的亲属,有了一些心得。希望通过我的体会对需要的人们有所助益。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封闭是他对抗外部世界的本能防御方式。封闭可以缓解患者的伤痛,但却会构成新的心理障碍。自杀是另一种防御方式,或许可以称之为终极防御。这种防御最快捷、最有效,也最彻底,只不过,它带来的是毁灭。
中国有病历记录的抑郁症患者超过3000万人,如果加上未曾就诊的患者,保守估计约9000万。抑郁症患者最严重的后果是自杀。据一项统计,在中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50%~70%是抑郁症患者。
上海精神科医生颜文伟曾估计:抑郁症患者如果不予治疗,约三分之一会自然恢复正常,大概需时半年到一年;另三分之一会反反复复,拖成慢性;再三分之一最终会选择自杀。
这两年,有不少抑郁症患者或其家人来咨询我,我往往会详细询问他是否有过自杀意念。在我看来,抑郁症患者产生自杀意念再正常不过。曾经有一位朋友,因为严重失眠、情绪长期低落来找我,让我判断他是不是抑郁症。我最后问他一个问题:“你想过自杀吗?”他回答:“没有。”我说:“恭喜你!从这一点看,你不是抑郁症。”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都想自杀?
   首先,抑郁症和其他疾病一样,患者的躯体经受着痛苦折磨。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是心理疾病,殊不知抑郁症首先表现为生理疾患,那时患者完全不知道自己得的是抑郁症。比如头痛,胸闷,胃痛,肩颈痛,耳鸣,心慌,食道堵塞感和烧灼感等。像一位广西的患者,他的躯体症状是肛门疼痛,后来这竟成为他复发的前兆。
   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躯体症状;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有一位患者曾经电话里对我哭诉:“我现在全身没有哪一块地方是好的。”
当病程发展且出现服药副作用后,病人又会合并程度不同的行动障碍。手抖,走路不稳,触觉敏感,易惊跳,坐立不安。医学上称之为“精神运动性不安”。
再往后,会发展到思维障碍、阅读障碍、语言障碍;怕风、怕水、怕声音……全身心的痛苦,称之为度日如年,绝不夸张。
   其次,专属于抑郁症的一个特点,是快感阻断。属于人类的所有快乐,各种欲望,此时统统消失了。患者每天情绪极度低落,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毫无意义。对于他,人生不再是新鲜和快乐的旅程,而变成痛苦的炼狱。
   有一位患者,他的朋友们努力让他开心起来,带他去吃美食、旅游,让他干适量的工作以获得价值感等,百无一用。后来一个朋友尝试着问:“假如你所有的愿望都实现,你会高兴吗?”他想了一会,无力地摇了摇头:“没有愿望。”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已切断了他欲望的通道。
   第三,绝望是抑郁症患者的又一共性。自我评价无限降低、自责、自罪,患者普遍觉得未来一片灰暗,看不到任何希望。痛苦和巨大的无价值感,足以吞噬他的一切。
   有一位患者,仅是疾病早期就萌生严重的不祥念头。她告诉我,在家里,看到儿子穿着新衣服活蹦乱跳,心里就非常酸楚:“妈妈明年这个时候就看不到你这样快乐了。”
   最可怕的,是情感的丧失。当病程再发展到一定程度,患者会变得麻木、呆滞,不再能体验情感和生活的美丽。亲人朋友近在咫尺,他却远在天涯。丧失了爱的能力、审美的能力。这时人就成了行尸走肉。
   记得病愈后我看了电影《画皮2》。这部电影我并不喜欢,但有一个情节震撼了我。电影中小雀对小唯抱怨说,“做人有什么好?还不如做妖快乐!”小唯突然发怒,一连串地质问:“你懂什么?你有过人的体温吗?你有过心跳吗?你闻过花香吗?你看得出天空的颜色吗?你流过眼泪吗?世上有人爱你情愿为你去死吗?”
   这一瞬间,我醍醐灌顶。一个人,如果身体承受着深重的苦难和折磨,一天中没有一时一刻感到快乐,对未来完全绝望,又无法感知亲情、友情,以及色彩、阳光、美和爱,这个世界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再没有能力来应对生命的挑战,他就只好用毁灭自己的方式“终极防御”,来表明存在的最后价值。因为除了生命,他已经一无所有。这个时候,死亡就自然而然成为最后的解脱方式。
2014年4月11日到5月27日,全国有12位媒体人以非正常的方式离开了我们,其中四位都是因患抑郁症而自杀。
   据财新网、新京报综合消息,4月28日晚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宋斌在其办公室自缢身亡,可能患有抑郁症;
   据都市快报官方微博消息,5月4日下午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徐行,因抑郁症自杀离世;
   据潇湘晨报报道,5月6日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在办公室楼梯间自缢身亡;
   据扬子晚报报道,5月8日深圳报业集团发行公司总经理张敬武自杀。我得抑郁症的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