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杀医、医生被游行等事件相比,南京护士被打事件远远算不上重大,却引发了医疗界全国性集体维权浪潮,凸显了医患矛盾日益尖锐之下的深刻社会裂痕。
监控录像:陈护士两次弯腰下蹲
在一次新闻通气会上,警方播放了事发时的监控录像。
录像显示:2月25日凌晨0∶40,袁亚平出现在南京市口腔医院11楼的护士站处,她先对着陈护士拍照,然后隔着护士台,用折叠伞两次敲向陈护士,其中第一下打击陈护士的右肩背部,第二下则被陈护士侧身躲开。与陈护士身体接触的伞的部位是伞身,在举起时已经松开,伞柄也未被打断。
0∶41∶05,董安庆与一名身穿白衣的男医生相继赶到,袁亚平转身朝男医生走去,陈护士则看了眼男医生,忽然弯腰蹲下。
0∶41∶20,随着另一名高个男医生(后被证实系南京市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朱锋)的到来,冲突再升级:朱锋与袁亚平争吵时,董小姐也赶来,将母亲与朱锋隔开。
0∶41∶46,一名身穿白衣、戴眼镜的女子向陈护士冲过去,伸出左臂,做了一个手掌往下压的动作,陈护士第二次弯腰下蹲。
根据录像,整个冲突过程不到两分钟。警方在新闻通气会上介绍,此后双方仅有语言交流,没有肢体接触。
监控录像公开之后,事情并没有像南京警方期待的那样平息。相反,警方自己陷入了麻烦中。
很多人相信视频被做了手脚。一些印证此说的“爆料”出现在网上。如新浪微博注册名“青菜汤家的小汤圆”写道:一个人把女孩子抱住,女孩身体背部向上拱起时,另一人用伞在女孩背部猛击,同时抱住女孩的人用膝盖猛顶女孩胸部造成心包积液,视频比照片更惨……
对于监控录像被剪辑的说法,南京市公安局曾专门澄清,称此视频资料是完整、真实的。4月22日,南京市口腔医院院办工作人员周炳荣也向南方周末记者确认,警方公布的视频属实。
鉴定:法医见陈护士“很困难”
出事后,陈星羽及其家人就一直拒绝接受媒体采访。“按说她是受害者,应该不排斥采访。但我们都被她母亲拦在病房门外。”一位曾经试图采访陈星羽的媒体记者说。
周炳荣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陈护士出院后,曾跟医院提出不希望接受媒体采访。南方周末记者曾与鼓楼医院联系,希望采访陈星羽,被婉拒。
3月24日上午,南方周末记者曾来到陈星羽所住的鼓楼医院骨科病房10楼D病区,发现病房都敞开着,只有惟一的单人间房门紧闭,门上贴着一张纸:“谢谢关心、谢绝探视。”4天后记者发现,这间病房门玻璃已从内侧用报纸遮住。隔壁病房一位护工说,她只在出院那天见过陈护士,平常都看不到,“门关着不给进”。
南方周末记者从南京警方一位接触过陈星羽数次的法医L处获悉,至少在出院三周前,陈护士已经可以“站起来了”。
L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法医,他们每次见陈护士“很困难”,需要经主治医生、医院的同意,还要取得她母亲的同意;在做相关检查时,陈护士也有抵触心理,一些必要的检查不配合。
司法鉴定结果将决定案件的性质以及打人者所应负的责任。如果构成轻伤,袁亚平将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不构成轻伤,则意味着案件可能只是一起治安案件。
刑拘:公安内部有分歧
陈星羽出院后,有媒体报道袁亚平已被取保候审。南京警方知情人士S证实,事实上,袁亚平在拘留第七天就已取保候审。据其介绍,在作出这一决定前,南京警方内部有分歧。“有领导讲,错了就错了,再关几天看看;但更多意见认为,不符合延长拘留的条件,应取保。”
据S透露,护士被打事件发生后,南京警方就曾打算在第一时间刑拘袁亚平,但内部主导意见是此案不构成刑事案件。因此警方未及时做出决定。在S看来,如果当时抓袁亚平,可办取保候审,错了还可改治安拘留。警方有很大处理余地。
在事发一周后,全国“两会”召开,南京警方被推向风口浪尖。
3月3日,政协会议召开首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对媒体主动谈及此事。此前一天,温建民和知名神经外科医生凌锋代表中国医师协会赴南京看望了陈护士。在接受采访时,作为骨科专家,温建民确认陈护士已瘫痪,并指责南京司法部门因打人者“势力大”而没对其实行“刑事拘留”。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原会长钟南山试图从法律角度为此案定性:“打人就是犯法……护士受伤的严重性,是定罪时才考虑的问题。”
次日,南京警方决定对袁亚平刑拘。
诊断:主治医师承认脑震荡诊断有误
对于陈护士的“脑震荡”诊断,法医、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前副主任王雪梅认为“不可思议”。她告诉记者,法医做司法鉴定时,医院提供的病历是重要依据,以前仅凭“脑震荡”一项,就可鉴定为轻伤,当事人要负刑事责任。
记者查询《脑科诊疗学》、《司法鉴定概论》后得知,除了意识障碍之外,头晕、恶心也是脑震荡的临床表现。但2月26日的“病程记录”中明确提到,“苏醒”之后的陈护士无恶心呕吐,无头昏头晕。此外,发现、诊断脑震荡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头面部外伤。
记者注意到,在2月27日由陈护士的主治医生、鼓楼医院骨科主任王斌签名的“修正诊断”中“脑震荡”诊断已不再有。
王斌承认,脑震荡诊断有误。“后来发现陈护士没有脑外伤,说明昏迷不是脑震荡引起的,是急性应激反应引起的。”(记者注:急性应激反应引发昏迷系王斌观点,是否确切存疑。)
至于病例中提到的“脊髓震荡伴截瘫”,记者采访的医生和法医都表示怀疑。王雪梅说“脊髓震荡”症状一般是受伤后立即发生。但从录像看,陈护士被打后没立即倒地,说了会话后才蹲下,之后又站起来打了会电话才再次蹲下。此外,脊髓震荡症状是短期的,通常不会超过两三天,但陈护士却住院一个月才站起来。
王雪梅说,脊髓受脊柱保护,除非有足够大的外力,否则一般不会出现损伤。如果一个健康人遭受轻微外力打击,导致脊髓损伤,则违背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运动力学规律。
焦点:被打了问号的心因性瘫痪
陈护士作为截瘫患者,并没有出现大小便失禁,在2月27日、28日的主任查房记录中都显示“小便可自解”,她的“双下肢皮肤刺痛及深感觉存在”,“腹壁、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此外,仪器检查也没发现截瘫患者的常见异常特征:“CT示胸腰椎未见明显骨折征象”;“MRI示全脊柱未见明显异常”。
L告诉记者,法医通过检查,也可确定陈护士不存在器质性损伤。
在看了护士被打录像后,鼓楼医院骨科主任邱勇或许也感到困惑。
2月27日“邱主任查房记录”记载:邱勇主任医师认真审阅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反复观看视频后,认为从录像所提供的受伤机制与患者目前的临床表现可能存在一定出入。
第二天,陈护士的诊断再次被修改,在查房记录中写道:双下肢不全瘫,①脊髓震荡?②心因性瘫痪?
认可“心因性瘫痪”说的,还有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医生李箕君。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李箕君提到,心因性瘫痪是急性应激障碍的一种。他还特别提到,心因性瘫痪与癔症性瘫痪的区别:心因性瘫痪的特点是第一次发作。若反复发作,下次可能在无心因性因素促发时也会发作,这时才叫癔症性瘫痪。
精神科专家刘协和教授不认可李的上述说法。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在袁亚平被拘留后不到一周,鼓楼医院就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称“小陈护士下肢肌力在逐步恢复中”。此消息发布后,有好事者起哄:“治瘫痪找鼓楼医院”。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