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公共健身空间却日益狭仄。终于,晚饭后陪家人去附近中学操场散步,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回母校打几场球……这样的你我都曾有过的锻炼规划,在广州不日将兑现为现实。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最近审议通过了《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送审稿)》。办法明确规定,“广州公办中小学校和市属高校的体育设施要对社会开放”。
这是一项初衷良好的公共政策,既有利于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契合市民健身需求中的“就近原则”。然而另一方面,校门似乎很难开。一些学校提出担心:坏人入校怎么办?发生意外谁担责?设施折旧谁埋单?与之对应的是,早在2010年《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颁发之初,就曾试点部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深圳等不少城市也有类似实践,效果并不乐观。
校门为何如此难开?客观上,不少公办学校新建之始,确实未曾如香港等地将体育设施与教学区域保持适当隔离,加大了对外开放的难度,校方懒于或疏于担责。事实上,回到公共健康锻炼的议题上来,眼下“校门难开”的症结关键,还在于社会健身资源总量上的捉襟见肘、布局上的严重失衡。据统计,我国平均每10万人的运动场地数量只有65.8个,而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在200个以上。截至2010年底,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2平方米。即便如此,目前全国公共体育场所的开放度仅为44%,利用率不足30%,单个场馆平均年收入不足万元。有了这些数据,似乎也更能理解“由于缺乏锻炼,中国青少年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已持续25年下滑,体质几乎探底”的肇因。
国家体育总局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有49.2%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公共体育场所为首选健身场地。由此可见,以开放校园体育资源应对全民健身在硬件上的“刚需”,虽然其情可鉴,终究杯水车薪。校园要打开大门,政府大院也不能闲置,而最关键的,还是布局合理、点多面广的群众性锻炼场所的有效供给。哪怕是5人制或7人制的小足球场、三对三的小篮球场,占地不大,意义不小。这既是城市宜居的题中之义,也是公共服务的常态格局。
好在2012年年底发布的《“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规定,到2015年,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基本实现“县县都有公共体育场”。只是,这一“1.5平方米”的目标,还是不足美国的1/10,不足日本的1/12。中国承办国际体育盛事次数已达全球第一,体育场馆为竞技体育服务的严重超标,供国际比赛的大型场馆有6000个;与这些富余相比,普通居民体育健身的场地却少得可怜。重比赛、轻健身,也许正是公共体育投入不足的根源。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相关反馈报道见本期21版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