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得了糖尿病未必是坏事

2013-10-31 13:57:05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

  吃完第八个鸡蛋,孙丽擦了擦嘴,便动身去医院听讲座了。

  那是1986年的大庆,听完讲座,孙丽吓坏了。

  从害怕到坦然面对

  “人家说,我吃得多、长得胖、走走就喘,干不动活儿这都是糖尿病前兆,而且,真要得了糖尿病,还会导致失明、截肢,甚至要人命。”孙丽回忆,当时,她听了特害怕,绷着神经,一个字不落地听完了才回家。

  讲课的是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他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让糖尿病高危人群减少发病风险30%~50%。这就是国际糖尿病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庆研究。

  另一项著名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死亡危险可下降21%,心脏病发作减少14%,微血管并发症下降37%。

  也就是说,糖尿病不仅可防,而且可控。

  可即便如此,2000年,从医院出来时,南京的黄文依然有点魂不守舍,“糖尿病”对他来说很陌生,“无法根治”和“终生服药”这几个字在脑子里转来转去。

  “直到2007年之后,你才感觉,门诊上那些新确诊的糖尿病人表情开始变得坦然起来。”在谈及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态度和认识进步时,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林教授这样回忆道。

  心里有底,就不会害怕

  “得糖尿病的人多了,相关的患者教育也跟上了,大家心里有底,就不那么害怕了”,在孙子林看来,这是中国糖尿病患者疾病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到1%,2000年为5.5%。2010年中国成人患糖尿病的比例是11.6%。

  发病率增加,驱散陌生感的同时也增加了糖尿病教育和管理的迫切性。

  2005年,从德国留学回国后,孙子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办“东南大学中大医院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学校”。这个学校很成功,那些经过自我管理培训的糖尿病人血糖达标率达到了75%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孙子林回忆,全国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态度和认识的提升恐怕来自2007年,那一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学组成立,中国各地的糖尿病教育逐渐科学和规范起来,并得以迅速发展。

  得了糖尿病,记住三句话

  “我现在不怕了。跟糖友们交流,让我觉得,得了糖尿病也不是就没了幸福。”这是黄文参加了一个“糖尿病同伴支持教育小组”后的心声。

  “同伴支持”教育模式,被认为是糖尿病教育的努力方向。2011年,孙子林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南京社区志愿者教育模式试点项目”,这是中国糖尿病同伴支持计划的开端,黄文是受益者之一。

  然后,最新的全球糖尿病态度、愿望和需求调查2(由诺和诺德与国际糖尿病联盟等合作开展的一项全球性研究项目)也显示,仅有48.8%的糖尿病患者曾参加过糖尿病教育项目/活动。

  孙子林坦言,因为缺乏政策的支持,中国现有的糖尿病教育质量依然良莠不齐,而之所以能有一些成绩,大众媒体、医院、社区以及一些医药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

  国际领先糖尿病制药企业诺和诺德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索文森先生说过:即使拥有最好的药物,糖尿病患者仍然需要糖尿病教育。近十年来,该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旨在唤起公众对糖尿病认识的“让我们一起改变糖尿病”大巴车健康之旅;面向所有糖尿病患者的亲情化组织“诺和关怀俱乐部”,设立24小时免费咨询热线……

  “实事求是地讲,糖尿病是种终身疾病,目前无法治愈。它有危害但可防难治,因此防比治更重要。得了糖尿病或许是好事,因为你从此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比那些没有得糖尿病的人活得更好!”孙子林常对糖尿病患者讲这样三句话,在他看来,这是对待糖尿病的正确态度和基本认识。

  (余易安 杜文明)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