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精神康复找对心理治疗师

2013-10-24 07:18:06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受访专家:肖泽萍,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精神卫生日,相关机构发布了一些关于精神疾病的数据,这些数据对老百姓来说,或许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听听曾担任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多年院长的肖泽萍教授为您做的实用数字解读。

  数字: 根据2013年卫生部门调查表明,我国现有1亿多各类精神障碍者,其中重度精神病人大约有1600万人。

  解读:重度精神病人必须接受精神科治疗。

  一个病是由心理、生物、社会三个方面造成的,当原因中生物因素为主的时候,药物治疗是必需的。比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重度抑郁症、重度强迫症等,肯定存在生物代谢异常,不服药很难控制症状,需要去精神科治疗,不能拒绝药物的治疗,想当然地认为上心理医生那里“聊天”就解决问题。

  数字:在近1亿多的精神障碍患者中,主要和常见精神疾病排在第一位是心境障碍(6.1%),第二是焦虑障碍(5.6%)。

  解读:人格障碍找心理治疗师有效。

  有的疾病,原来叫做神经症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素质因素对病情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反社会人格、强迫性的人格、自恋性的人格等,这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不治疗对个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心理治疗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一般需要系统的治疗,这个时候就需要心理治疗师,但这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数字:重大灾难后10%至15%的灾区群众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解读:灾后、重病后康复求助社会工作者。

  像汶川地震等重大环境改变,社会因素为主造成的心理障碍,一段时间后患者可自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要发挥重要作用,但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时,单靠心理治疗师是忙不过来的,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动员。

  另外,一些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他们的认知功能往往都有损害,比如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判断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比一般人弱,要恢复到能胜任原来的工作环境,需要很多康复治疗和社会协调工作。否则,环境因素又会变成一个新的诱发因素导致症状反复。

  怎么让病人在社会中工作比较好,生活能维持,就需要跟社会各方面联系协调,比如帮病人争取权益,要靠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