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发病的时候,患者既有躁狂发作的一面,又有抑郁发作的一面,患者的心境就在时而情绪高涨、时而悲观绝望这两极之间摆动。
专家简介
郑毅,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儿童学组主任委员、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亚洲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医学学会主席
擅长:抽动症、多动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自闭症等的诊治,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脑潜能开发、学习困难等有一定的研究。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
12岁的花样少女小翔,突然以自杀诀别于世。这是令精神疾病专家、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至今想来都遗憾唏嘘的典型案例。
孩子的家庭环境优越,蜜罐里养大的孩子,“从小跟姥姥在一起,父母在国外,学习很棒很自觉,业余时间学钢琴,多次获得钢琴大赛奖项。”郑毅说。但伴随着鲜花与掌声的成长经历,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了反转。
“突然就不想学琴了,也厌学,学习成绩下降,并认为影响全班,情绪也很低落。”郑毅回忆说,最让人吃惊的是,她张开被划破带有血痕的双手,央求姥姥,不要再让我学琴,每次学琴我都想从楼上跳下去。“手上的血痕,就是抓窗户围栏想跳楼时留下的。”郑教授补充道。但姥姥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改变,还一直劝导,再坚持坚持,很快就考到最高级了,别放弃。
然而,她最终放弃了坚持到钢琴考级那一天,同时放弃的,还有自己仅12岁的年轻生命。
在此之前,孩子曾有过一段话多、爱管闲事、自觉脑子快,学习自觉、睡眠少的情况,未引起重视。“这是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导致的自杀”。当事后与家长共同回顾这些异常变化时,郑毅给出了肯定的判断。但由于家长对此却并不知晓,疏忽之下白白错过就医的时机而终酿恶果。
小翔的例子并非偶然。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精神疾病在青少年中尤其高发,孩子突然发生性格、行为上的改变,很可能就是陷入双相情感障碍的“魔咒”。
青少年是发病高峰期
双相情感障碍,简单来说就是有着抑郁和躁狂双重表现的一种常见精神疾病。患者就好像心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是李逵一个是林黛玉。时而如李逵般,时而又似林妹妹样多愁善感,郁郁寡欢。两种极端性格交替出现,尤其在青少年期间更为高发。郑毅教授指出,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发作的高峰年龄在16~19岁间。
“此时正处于年轻躁动的青春期,学习压力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高,加上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多方外部因素联合夹击,常常令青少年不堪重负,导致或促发精神走向异常。”郑毅教授解释。
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的初期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因此早期识别率很低。比如,当抑郁相出现时,常情绪低落、情感淡漠、话少,这些都是比较内敛的表现,不易被发现。而躁狂状态,更难被发现。突然的情感高涨、睡眠减少、精力旺盛、易被激惹,这些都很难和疾病表现联系起来,尤其在青少年中,有些家长甚至以为精力旺盛、睡眠少是较好的状态,有助好好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又何尝会想到精神出了问题?”郑毅教授说这是导致该病未被及时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突然变坏”是心理障碍发出的求助信号
不止是躁狂和抑郁。
在青少年人群中,双相情感障碍发作时更多的会出现一些不典型症状表现,如孩子突然变成不听话的“坏小孩”。
郑毅举例说,有些孩子原本很乖巧听话,突然近一段时间就变得厌学、心烦、逃学。还有的学生突然变得很阔绰,花钱大手大脚,疯狂消费买一些没用的东西。
还有一些孩子,突然沉迷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抽烟、酗酒。“但这和网瘾不同”,郑毅解释,一般沉迷于网瘾中会感觉到很快乐,但他不然,玩游戏都改变不了沉郁的心理状态。
家长对这种突然的转变显然不知所措,他们更多的重视学习、营养,而对情绪突变背后的原因却并不知晓。无非是将此归结为学习压力大。又或者,家长会以为孩子品行变坏了。
“其实不然。”郑毅教授说,若孩子变坏单纯是品行问题,那么会有一个长期的慢慢的变化过程。而这种行为异常是突然改变,一般毫无征兆。实际上,这些突然的行为异常改变,其实是心理障碍所发出的求救信号。家长应当格外重视。
至于如何区分行为改变是否为出现了精神疾病?郑毅教授给出了两条标准:一是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和情绪与他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环境等都不相符。
二是这些不良行为给他自身及别人带来了麻烦和痛苦,也就是通常所说,孩子突然变得“爱惹事儿”了,那么家长一定要高度警惕,不要简单归结为“学坏了”。
单靠心理开导难奏效
发现了这些异常,家长该怎么办?恐怕能正确处理的家长少之又少。由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这些不典型症状常常交替出现,当孩子处在抑郁期时,家长总是把孩子抑郁时的状态归结为借口、逃避学习、沉迷网络、懒惰等,认为孩子只是状态低迷,只需要心理疏导,或家长劝导,或找社会上的机构做心理咨询。
实际上,双相情感障碍是大脑神经出现了问题,仅仅单纯依靠心理咨询难以治疗,还是要靠药物治疗,才能合理地控制病情。
郑毅教授说,家长在识别出孩子的异常后,一定要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诊断治疗,早期识别早期治疗效果很好。如今临床上的治疗药物多以心境稳定剂为主,以及具有心境稳定作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都能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不过,准确用药还是需要有“准确认症”这个前提。郑毅说,家长要注意区分,一般情况下,青少年患双相情感障碍,在行为上的表现更为突出,如烦躁、逃学、乱花钱,敢于冒险等。而成年人则是情绪上的反应较突出,比如没有缘由的发脾气、狂躁等。
精神障碍,为何发生在我身上?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并不低,郑教授指出,在国外,该病的发病率为1%,终生患病率大约为5%~7%,专家估计大约有100万年轻人和儿童患有这种疾病,这其中,有近一半人第一次发病是在21岁之前。
在中国,双相患者的发病率是1‰。但由于国内对该病的识别率很低,因此实际的患病人数要远高于1‰。
那么为何会有人突然患上这类精神疾病?
相信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有精神问题时都会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基因、环境有很大关系。”郑毅解释,精神疾病与其他器质性疾病并无区别。比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后代,便会有糖尿病的易感基因,在精神疾病中,易感基因的影响作用占60%~70%。其余便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家中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孩子,本身就携带这种易感基因,如果再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或刺激,发生精神疾病的隐患就大一些。
有趣的是,尽管没有大规模的临床调查,但此病也有一定规律性,一般容易发生双相情感障碍的青少年中,性格外向、活泼的比较多,身材稍胖、心宽体胖的得躁狂症的较为常见,而瘦高孱弱的少年,得精神分裂症的比较多。
既然基因是无法预知与改变的,那么为了避免孩子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强大的心理免疫力,不妨多进行一些挫折教育,让孩子的内心强大起来,同时培养良好的情商,这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为重要。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