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年一度“几家欢喜几家愁”的高考又来临了,从辛苦备考,到紧张应考,再到劳心费神地填报志愿,或者准备复读……有人积极励志,有人失利哀怨。到底是高考成就了非凡人生,还是不能以高考决定命运?本期我们搜集了几位名人的高考经历,和他们一起感悟高考中的人生。
吴官正:高烧带病考清华
1956年8月底,我带着八角钱去鄱阳中学报到。高中学习开始阶段,助学金如愿得了个“甲等”,没有了生计的后顾之忧。于是潜心钻研,从高二开始用了两年时间,学完了大学数学课程,并保持每学期各功课五分。
毕业时,薛老师说:“建议你第一志愿填清华大学,学工科有些体力劳动,你体质弱,这对你有好处。”结果,我第一志愿报了清华大学。
真是不幸,在高考的节骨眼上,我却发起烧来,考数学时高烧39.7度,学校请医生给我打安乃近退烧。监考老师很关心,看到我做完题正在检查,就说:“你都做对了,交卷吧,回去休息。”考物理和化学时我也发高烧,都是靠医生打针才坚持下来的。
1959年8月上旬,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了。我听说后,从家里跑了四公里路到石口乡政府去领。心里高兴,一路唱一路跑到家,后来又赶到县城告诉了张锦裳(当时高中同学、女友——编者注)。她也很高兴,不过又有些担心。为了使她放心,我说:“我们结婚吧!”她点点头,同意了。没过几天,她妹妹送她到我家,吃了一桌饭,用的是旧床、旧被,我们就这样结合了。
清华大学是考上了,愁的是到北京去的路费。我找到村里,了解到我家秋季可以分得24元钱,要求提前给18元。村长说要向乡长汇报。我找到乡长,提了这个要求。他想了一下说:“不行,你没钱可以不读呗。”当时我几乎气炸了,但没做声,回到家里默默地流泪。后来张锦裳的大哥给了20元、细叔给了18元、高家姐夫给了8元,总共46元,准备从鄱阳坐轮船到南昌,再乘火车上北京。
摘自《闲来笔潭》 吴官正著,人民出版社
张艺谋:考试作品直接寄部长
1977年10月,中国开始恢复高考文化课考试,择优录取。
“1978年继续面向社会招生,我醒过来了。好像可以上大学了?好像家庭出身问题不是障碍了?我开始蠢蠢欲动。”
张艺谋当时就想上大学,管他什么大学,上了再说。关键时刻,田钧给张艺谋出了个主意。“田钧就是我的指路明灯。”张艺谋说。
田钧向张艺谋建议,他拍照拍得非常好,可以考北京电影学院。张艺谋趁去北京出差的机会,拿着自己的摄影作品去北电的老校址小西天报名。老师们对摄影作品的评价很好,但是超龄太多,最终连名都没报上。
指路明灯田钧第二次给张艺谋关键指点。他建议张艺谋给文化部长写封信。当时的文化部长是黄镇,毕业于美术专科学校,画家,田钧看过黄镇的速写。“他懂画”,田钧分析:“北京电影学院直属文化部,他是领导,也是内行,你不妨把作品寄去,没准一爱才,就把你给要了。”
事实证明,虽然过程有波折,田钧的预测完全实现。张艺谋在工厂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制作给黄镇部长的影集。摄影室的暗房正好在装修,临时在厕所弄了个暗房。张艺谋拿好材料,潜入厕所。“底下是蹲坑,味儿大,熏眼睛。我在坑上面垫块板,放上桌子,开干。” 不管怎么说,厕所里放的照片,至少有味儿。
连着熬了一个星期的通宵,张艺谋把自认能代表自己水平的照片放了好几套,精心制作相册,把照片贴上,附上说明。
但对这笔字儿,张艺谋至今还是满意的,不是有多么高的书法价值,那种认真的状态,精确的文字框线布局,让他触动。也许那个深更半夜在厕所里忙活的张艺谋,在这些字里更为生动,最终他如愿被录取了。
摘自《张艺谋的作业》张艺谋/述,方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俞敏洪:三次高考后结缘北大
俞敏洪最初的梦想来自高中时英语老师的引导。“任何年代,只要考上大学,就会由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咱农村人最坚定的梦想就是死也要成为城里人。”从此在俞敏洪心中留下深印。
俞敏洪第一次高考败得很惨,英语33分;第二年高考,英语55分,依然名落孙山。第三年,偶然又必然,他终于考进北大。
高考成绩公布时,俞敏洪的分数超出北大录取分数线7分。当年是考后填志愿,俞敏洪下了很大决心也没敢填报北大,是老师替他在“第一志愿”一栏写下了“北京大学”四个字。俞敏洪是穿着打了补丁的白衣蓝裤挑着扁担大摇大摆走进北大的。
忆及高考往事,俞敏洪至今难以释怀:当时村里有个小伙子和他一样,高考考了两年都没考上,我跟他说一起再考一次,他母亲一脸忧愤地说:我家儿子不考了,找个女人结婚算了。回到家我跟我妈说我再考一年,结果真的考上了。
两次高考落榜,是俞敏洪人生的第一场失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他得出两个结论:必须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不能停下来,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摘自《柔韧有“俞”》张翼/著,中信出版社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