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台湾医学会主办的第一届“亚洲精神医学论坛”上,两岸三地的精神科专家共同探讨了学科前沿话题、分享各地成功经验,同时也共同呼吁关注精神健康,尤其是着重关注一些对于抑郁、焦虑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失眠、头痛、头晕等躯体症状被认为是单纯的躯体问题
无论是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还是处在特殊生理期(产后、更年期)的女性,抑郁和焦虑的发病率都比较高。由于其往往造成各种躯体不适,很多患者到综合医院的非精神科就诊。如失眠、头痛患者到神经内科就诊;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前往消化内科就诊等。这类病人如果不进行细致的筛查,往往难以发现其抑郁和焦虑的精神问题,而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等。部分精神科医生称其为“隐匿性抑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三科主任施慎逊教授介绍,由于对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疾病概念认知不足,很多抑郁焦虑障碍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给患者健康、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浪费大量医疗资源,其经久不愈也导致病人丧失治愈的信心。因此,在综合医院的非精神科中提高对抑郁、焦虑障碍的识别率和正确诊治率显得尤为迫切。
对于这类患者的药物治疗,施慎逊教授提供了如下建议:按照防治指南规范使用抗抑郁剂治疗,如双通道药物文拉法辛等能够有效改善抑郁焦虑患者的情绪及躯体症状。
误区二:抗抑郁药物副作用大、伤身体、会有依赖性
许多患者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原因是担心吃药会带来种种副作用,对身体造成伤害。然而抑郁、焦虑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疾病带来的危害,对身心造成的痛苦和对工作、生活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药物的副作用。
“新一代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并不如一些人所设想的那么可怕。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要远远小于疾病本身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伤害。”香港双向情绪学会会长王明烁教授介绍说,“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老年患者,他们通常患有其他慢性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由于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他们对抗抑郁药物的安全性要求尤其高。对于这类患者应选择广谱、安全性高、药物相互作用小的药物,可以争取将副作用减到最低。如盐酸舍曲林片等就具有心血管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
误区三:药能不吃就不吃,有好转就停药,不接受长期治疗
抑郁症及焦虑症一般取得一次性治疗效果并不难,但容易复发。有研究表明,抑郁症一生中复发的危险度接近90%,首次抑郁发作后,约50%的患者可能在不久之后再次出现抑郁发作。抑郁症患者如果没有足量、足疗程治疗,病情不但会反复,还可能转为长期难治愈的抑郁症。根据WHO专家咨询组的建议,在首次抑郁症发作治愈后,应预防用药至少6个月。抗抑郁药物一般在治疗后两周左右才开始起作用。若服用足够疗程抗抑郁剂,急性期一般治疗时间为6~12周。病人不能刚服药觉得没作用就擅自停药。如果在急性期的治疗维持不下来,就更容易复发。
抑郁焦虑并不可怕。不少专家认为抑郁、焦虑只属于精神健康中的一次“感冒”,可怕的是“讳疾忌医”。由于社会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遇到精神问题时,都不愿意面对、谈论,更不愿意去诊治和服用药物。因此,降低患者的病耻感,让大众了解到得抑郁、焦虑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应该及时就诊,并遵照医嘱服用合适药物是治疗抑郁和焦虑的关键。
除了呼吁关注心灵健康、澄清抑郁焦虑误区外,与会专家还就精神分裂的康复进行了探讨。
“精神分裂症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坚持用药。系统及彻底的药物治疗能使75%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康复。”来自台北荣民总医院精神部心身医学科的周元华主任在分享治疗经验时表示,“长期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同时容易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躯体疾病。因此,在疾病治疗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代谢综合征的问题,应尽可能选用如盐酸齐拉西酮胶囊等疗效确切、症状作用谱较为广泛、不良反应轻、便于长期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以避免中途换药可能会给患者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