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毒舌妇”其实想交流

2013-02-28 19:24:03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看过今年春晚《想跳就跳》的小品,大家可能都会对蔡明演绎的“毒舌妇”印象深刻。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退休老人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理解。

  毒舌妇:句句带刺儿

  对李咏说:“让你脸短点你习惯吗?”对老毕说:“满脸褶子还卖萌!”而面对朱军《艺术人生》式煽情,冷冷地说:“别煽情了,我哭不出来!”刚出场,毒舌妇就对三位中年主持人一一挤对。

  而对于扮演老人的潘长江,又接连甩出“你人是微缩的,心是猥琐的”,“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那不是童话故事那是恐怖片”的损话来。

  老顽童:舞出年少来

  而与毒舌妇不同,另外一位由潘长江饰演的却是一位看似青春年少、飞舞轻扬,实际是一位头发已半白的老人。红色的跳动,轻快的旋律,让毒舌妇发出调侃:“这孩子长得真显老!”当问及年龄的时候, “我还小呢,才七十”的回答,又让毒舌妇发出“都古稀了”的感慨。

 

  春晚舞台上,通过幽默而夸张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毒舌妇”这样一个孤独寂寞的老人形象。虽然“毒舌妇”句句话都带刺儿,处处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实际上,这类老人很期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渴望与他人进行交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里外不一的现象,多是由于老人退休后,生活的孤寂以及信息的匮乏,导致一般的语言表达所能得到的反应程度不那么强烈,让老人感觉不到受重视。为了能得到他人更强烈的反应及关注,老人潜意识中会用一些不一样的语言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老人就变成了“毒舌妇”这样的形象。

  而这样的心理需求,又会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退休后再次投入工作岗位的老人,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就有这样一位老人,退休后也没闲着,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管得多,说得多,却得不到年轻人的积极响应和关注,结果老人说话越来越简单粗暴,和大家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而很多空巢老人在儿女一回家就大发牢骚甚至批评管教,也是因为长期没有得到关注和交流的一个表现。

  从“毒舌妇”形成的原因可以看出,要摆脱这种情况,首要的就是满足老人被关注和重视的需求。老人可像小品中潘长江塑造的老顽童一样,积极参加社区老年活动,得到交流和体现价值的机会。如果难以调整,可以前往医院或社区心理门诊进行咨询和交流,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有更准确的认识和定位,从而再次积极地融入社会,避免在新岗位上“欲速则不达”的负面作用。 孤独老人如果能积极调整自己,保持“我还小呢”的年轻心态,就可以像老顽童一样,舞出年少来。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