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急救要有DR意识

2013-01-21 17:11:28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名词解释:DR意识,来源于急救知识DRABC,指的是我们在施救前先要做个危险评估,同时还要召唤他人帮助自己一起施救,并懂得根据施救对象的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施救措施。

  ■事件一:2013年1月4日早晨,68岁的海口市民杨先生在买菜的路上摔倒,很多人围观,但没有人扶起他,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1小时后,杨先生离世。很多市民说:“也想扶,但怕被讹,就没有伸手。”

  ■事件二:2012年12月21日,浙江省永康市五金城经营钢丝网的老板杜光华因一名员工酒喝多失足落水,身家过亿的杜老板跳河救人,不幸遇难。

  ■事件三: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事件四:2010年3月9日晚10点左右,在北京北六环路段,央视女记者非亚在遭遇一起车祸后,被一名好心的路人救出。随后,非亚和这名男子试图救助车祸中第三辆车中的被困职员时,后面驶来一辆金杯车,将这两位救人者撞倒。非亚身亡。

  在我国,每当一个突发事件被媒体公之于众后,总是会引发国人一次次讨论:“路遇突发事件,救还是不救?”。这时,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各个媒体平台上,一轮轮普及急救的技能,一遍遍讨论“救与不救”的道德问题。

  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急救专家,如果救人就将面临“被救者生,救人者死”的抉择,或者不小心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无法预计的巨大改变的现实,放弃施救是对自己的“善”,无需拷问自己更不应该被拷问“道德与责任”的问题。

  舍弃一个生命去拯救另一个生命,精神值得褒奖,但做法不应该被推广。

  如何更加科学的施救,才是应该真正被思考的问题。

  视而不见?舍己救人?拨打完120或者110后,站在旁边等待专业人员?还是……

  要急救,还得知道怎么施救

  2007年,首都机场继在二号航站楼安装11台AED心脏自动除颤仪以后,又在一号航站楼内安装了9台AED急救设备。

  可以看出,首都机场在安全急救上投入了很多,可现场如果真的有一位旅客倒在机场大厅的地上,又有谁能第一时间判断出这是不是一位需要心脏除颤的患者,又有谁知道该怎么样给这位患者最及时恰当的除颤呢?

  据我们在国际SOS参加培训时给出的统计数据,美国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员约占人口比例70%,德国、奥地利超过80%,挪威达到95%。而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日本,应急救援培训从娃娃抓起,在机场、地铁、码头甚至大商场,都可以看到体外除颤仪,任何接受过应急救援救护培训的人在遇到他人需要心脏除颤复苏的紧急关头,都能拿起体外除颤仪,在第一时间给予急救。而在我国,接受专业应急救援救护知识培训的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1%。

  生活没有彩排。在灾难现场,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在第一时间的反应都出自本能。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专业急救培训的重要性。

  急救前,牢牢记住DR意识

  我在国际SOS参加培训时,美籍急救专家在第一节课上说的话令人记忆犹新:“在美国,并不提倡舍己救人,保护好自己,再去救别人,才是有意义的施救。以我命换他命,只可能损失更大的社会价值。”

  最应被普及的不是急救技能,而是“保护自己的施救,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施救”。这被SOS的专家浓缩为两个字母:DR。

  何谓D?何谓R?掌握了DR,就能成功规避本文列举事故中的危险吗?

  D是DANGER:危险。指在灾难发生后,现场仍然存在潜在的危险,会对旁观者或施救者带来伤害。

  一个受过专业培训的急救人员,在到达灾害现场后,首先要做的是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能够排除的迅速排除,不能排除的则要远离。比如,在高速路上施救,首先要做的是在距离事故车100~150米处放置荧光三角,避免后车无视前车故障而发生二次撞车。

  R则是RECAL:召唤。首先拨打120和110,只有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才能为伤者争取更有效的急救时间和急救效果。同时,大声召唤周围人共同施救,并相互提供救人的事实依据。

  R的另外一层意思为召唤伤者,然后根据伤者反应判断伤情,确定下一步施救方案。在灾难现场,那些满脸鲜血大声呼唤的人,往往只是局部外伤,生命体征相对平稳,而没有明确外伤,但表情淡漠的人,却有可能遭遇腹部脏器破裂而大出血,已经命悬一线。所以在施救过程中,要特别留意那些声音微弱、沉默不语、眼神迷离的人。

  DR意识,医护更不能小觑

  目前在国内,专家们推广的急救技能均是ABC——即判断有无意识、畅通呼吸道和人工呼吸、人工循环,而接受过国际SOS培训的急救员都知道,这里教授的急救知识是DRABC。DR不是法规制度。但在紧急事件发生的现场,只有牢记DR规则的人才能主动规避风险,有效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并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一位美国急救专家对我说:“我培训过许多国家的急救员,最怕培训的是中国的医护人员。”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在培训中发现,中国医护人员接受的急救知识不仅与美国有所不同,而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校毕业的医护人员均有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并不完全相同。

  “如果培训一个对医学毫无所知的人,我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我画什么就是什么。而中国医护人员就像一张已经写满了字的纸,我要想法设法擦掉他们脑海中原有的那些医学知识,然后才能重新写入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会因其特有的‘灵活性’,经常发生自由‘编程’的事情,在新的‘程序’中,被他们忽略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DR。”

  回顾各种中国式舍己救人的事件中, 救人者都是因为没有规避风险的意识,而屡屡造成救人者先于被救者受伤身亡的事故。

  如果你还没有接受基本的急救技能的培训,那么请你至少先谨记DR规则。如果你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急救的医学知识,那么请你也要牢记DR规则,并切记要排在ABC前面。

  编后:

  2012的谣言已被现实击破,但我们却不得不问问自己,我们到底该准备些什么来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大小灾难:救还是不救?是个问题。可为什么有些人救人反而丢了性命呢?

  上小学的时候听过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讲的是一位女大学生抢救丹顶鹤失去生命的故事,随着时间流逝不知不觉间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梦:对生命的敬畏。

  其实,我们真正需要准备的不仅是急救技术(我们可以打120、110找专业急救人员来帮忙),还要有“DR意识”,而这个是我们救人不损己的重要保证。这是对生命的看重,也只有这样救人才会真的成功。

  相关阅读:

  防震自救儿歌

  健康时报驻武警总医院特约记者 吴 敏

  大地晃,桌椅摇,

  地震危险躲再逃。

  披着被子遮住头,

  蹲在床边把空留。

  厨房里,远离火,

  卫生间站水管边。

  幼儿园,学校里,

  两课桌间找安全。

  挨着窗户塌得快,

  玻璃碎了扎小手。

  大震小震有间隔,

  抓紧时间到门口。

  抬头看看啥危险,

  不坐电梯下楼梯。

  小孩大人排成队,

  顺着右边有序走。

  出了屋门找草坪,

  高楼中间莫停留。

  万一被压别慌张,

  保存力气不哭喊。

  砖头敲墙一二三,

  等待救助要时间。

  伤口流血要按压,

  十五分钟松次手。

  全身疼痛不乱动,

  头要抬高背要挺。

  哼哼儿歌想爸妈,

  大手会把小手拉。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