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常有读者跟我们的编辑记者说:你们搞这一行,自己和家人一定受益匪浅。没错,身为健康时报的工作人员,我们始终和健康“亲密”接触,在搜集、整理、传播健康资讯的过程中,自己已经受益。但事实上,不管是身在健康业内的我们,还是身在健康圈外的您;不管是耄耋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主动地关注健康——你不理健康,健康不理你。听听记者王旖含的亲身经历。
我得了什么怪病? 十月份的一个清晨,我和往常一样按下闹铃,准备起床,却在睁开眼睛的一刹那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不断旋转的漩涡,但不到5秒钟又恢复如常。可能只是因为刚起床吧,我想。但没想到第二天、第三天,这种状态开始频繁出现!只要我一起床、翻身,就感觉晕晕的,还伴有恶心、头疼。医生说可能是感冒,给开了维C银翘片一类的感冒药,让我注意休息。吃了两天也不见好转,我又想可能是颈椎方面的问题,赶紧去医院做了按摩,但眩晕依旧。更让人不安的是,这种眩晕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到后来连眼睛对焦都变得困难,看人、看字都有点对不上了,这可怎么办?
一直到今年11月1日的健康时报16版刊登了篇《一些头晕因耳石症》文章,称“很多病会引起头晕,比如颈椎病、位置性眩晕、脑血管病等,但许多人不知道有的头晕其实是耳朵出了问题……得了耳石症,患者会感觉天旋地转或者摇摇晃晃,也就是眩晕。”哎呀,这不就是我现在的症状吗?放下报纸,我马上就去了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检查的结果出来了,果然是耳石症!我的右侧耳石掉下来了!
仗着年轻,耳石症找上门 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但如果耳石脱离,就会在我们的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我们头部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如起床、翻身等),耳石也会游来游去,刺激半规管(维持姿势和平衡的内耳感受装置)毛细胞,导致人体产生眩晕的感觉,这就是耳石症。
健康时报曾经报道过,导致耳石症的原因有很多,年龄、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等都在此列,而我的病根就在内分泌紊乱。和每一位新妈妈一样,自从有了宝宝,我每晚至少起夜3次,帮宝宝喂奶、换尿布,还要牺牲休息时间陪宝宝游戏玩耍……在这样持续劳累的状态下,我的内分泌出现了问题,导致耳石脱落。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累点无所谓,总不会有什么大毛病吧?所以有什么不适也都一直扛着、拖着。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很轻率,健康怎么能是一件想当然的事呢!
你不理健康,健康不理你 眩晕诊疗中心的医生告诉我,很多人和我一样的问题,却花了好几万都找不到病因,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找不对门诊。其实耳石症用一个简单的复位治疗就能决:医生让我躺在治疗床上,戴上一副“眼镜”(医生透过它看到我眼睛的变化就能知道我的耳石是否复位),然后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翻身、平躺、趴卧等动作,症状轻的5分钟就可完成治疗。只不过在治疗的过程中,耳石要重新回到它原来的位置,所以在不断地翻身和治疗完毕起床时,眩晕感会非常强烈,并且还可能感觉恶心,甚至想吐。
就这么复位治疗了一下,第二天再起床时,那种天旋地转、百般不适的感觉就消失了。四五分钟的治疗、几十块钱的诊疗治疗费,把困扰我近一个月的“怪病”搞定了!
作为健康时报的员工,我很庆幸自己能比普通人离健康信息更“近”。但现在我认为,不管你离健康知识有多近,都需要主动地关注健康。哪怕你是专业的医生,不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关心健康讯息,也可能和我一样,“怪病”缠身。而且,健康是不分男女老幼、上下尊卑的,越是仗着自己年轻,疾病越有可能“找上门”。所以,年轻人也要多看健康读物、了解健康知识,为自己的健康多积累些“资本”。
就医便利
眩晕60%应去
耳鼻喉科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眩晕中心吴子明主任曾介绍,眩晕病涉及神经内科、眼科、骨科、内科等多种学科,但60%在耳鼻喉科都能得到确诊。翻下身、起个床就感觉天旋地转,可重点考虑去耳鼻喉科就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患者,可去一些医院耳鼻喉科的眩晕诊疗中心,如北京的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上海的第六人民医院,广州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州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如果不方便去眩晕门诊,就要去当地耳鼻喉科实力比较强的医院。
相关报道
神奇眼镜
让耳石症“现形”
很多眩晕患者眼球也会发生颤动,在医学上叫做“眼震”。此时让患者戴上一种特殊的眼镜——医学上叫做Frenzel氏镜(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的凸透镜,镜旁还有一个小灯泡),再让患者平卧下来,迅速坐起、迅速躺下等,观察眼球的活动,即可判断患者是否患了耳石。 2009-3-26第15版《眩晕看看耳鼻喉科》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