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脑卒中康复要早、准、稳

2012-12-27 10:49:16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

  专家简介:何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教授,神经病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省分会神经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认知障碍康复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分会神经病学专委会常委

  擅长:脑血管病的诊疗、预防与康复

  门诊时间:周二、四上午

 

  脑卒中俗称“中风”,听名字就知道起病急。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

  2011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循证医学证实,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残障与改善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最终使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脑卒中发生后,应早期康复、科学康复、持续康复。

  早:卒中康复从病床上开始

  “时间就是康复”!2011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推荐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

  关于最佳康复时机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界定,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提出标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开始康复治疗。国外研究显示,脑卒中后越早开始康复,患者功能恢复越好,在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中表现尤为显著。

  以前很多人觉得有些患者还在卧床期,不适合进行康复,以免加重病情,其实这是错误的。卒中康复应该从病床上开始,比如帮助患者把肢体摆放在正确的位置,被动和主动活动关节,以及帮助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运用口语、文字、手势、图示等方式来提高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等等。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是安全的,可以明显减少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失用综合征、肢体挛缩以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日后独立生活的能力。

  准:专业康复带来精准效果

  脑卒中后康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并非简单的针灸、理疗,或者仅仅由家属按照康复知识指导给患者做简单按摩。脑卒中后遗留的功能障碍复杂多样,如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吞咽障碍、排泄障碍及心肺功能障碍等,因此在经过急性期的规范化治疗后,若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就需要在预防卒中再发和并发症出现的同时,由专业的康复医师对患者积极进行初期康复评定,根据患者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功能状态等为其制定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

  目前我国适合推广的脑卒中康复治疗体系为“脑卒中三级康复模型”,即“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机构”的流程。“一级康复”指的是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二级康复”指患者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的康复治疗;“三级康复”则是指在社区或家中继续康复治疗。有了科学、精准的康复指导,才能产生良好的康复效果。

  稳:持续稳定的规范康复很重要

  脑卒中后8~12周是患者身体功能障碍的快速恢复期,建议在正规的康复中心进行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但并不是说脑卒中带来的功能损害在短期内就能恢复至病前水平。一般认为,运动功能的恢复需要6~12个月,语言功能的恢复则要超过一年,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所需的时间可能更长。

  因此,患者卒中后要进行持续、稳定的康复治疗。患者和家人都要建立康复的信心,必要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方面,家属要舍得让患者“吃苦”。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健康人习以为常的起床、吃饭、刷牙、系鞋带等可能都是困难的考验,但家属要记住:一定要让他们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才能帮助患侧肢体血液流通,防止肌肉萎缩,甚至恢复肢体功能。另一方面,患者自己更要积极地参与康复,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多努力一分,就多一分康复的希望,从而获得更独立的生活,尽早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