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全球肿瘤放疗进展论坛”日前举行,根据中国学者在2011-2012年度国际肿瘤放疗会议大会报告情况,北京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师协会放疗专家委员会联合推出年度中国肿瘤放疗十大进展。
NK/T淋巴瘤:
确定剂量应参考磁共振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吴润叶等分析46名初治I或II期自然杀伤(NK)细胞/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磁共振图像,发现在决定个体化的靶区剂量时,应参考磁共振图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倩雯分析193例I或II期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现总剂量为50Gy的区域放疗有助早期患者的局部控制率。
专家解析:以往仅推测核磁共振图像对确认放疗范围有帮助,这项研究论证了结合核磁共振能帮助精确设计这种肿瘤的放疗范围。而复旦大学的研究探索出放疗的具体剂量,也可给其他医生指导。
乳腺癌:
调强放疗可缩短疗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汤立晨等分析459例35岁以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现,术后放疗能降低复发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彭冉等研究128例乳腺癌患者做保乳术后,发现全乳照射剂量为50Gy,瘤床同步加量至60Gy的方案,可缩短疗程。
专家解析:年轻乳癌患者局部复发率较高,而且无病生存期也较短,因此术后放疗不可或缺。调强放疗是一种放疗新技术。中科院肿瘤医院的研究初步证明,利用调强放疗技术能缩短做完保乳术的乳腺癌的放疗疗程,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肺癌:
又添新指标和新方法
北京肿瘤医院肿瘤放疗科朱广迎等对93例局部晚期肺鳞癌患者检测后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突变可作为肺癌的个体化同步放化疗新的分子指标。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晓等发现,对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依据诱导化疗前后两种肿瘤大小进行同步放化疗,效果相似,但是后者副作用少。天津肿瘤医院庄洪卿等发现,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相较于单纯全脑放疗,厄洛替尼联合放疗可以增加治疗反应率,并延长局部无进展生存期。
专家解析:以往表皮生长因子突变检测主要用于预测靶向药物的疗效,现在还发现可用于预测肺鳞癌同步放化疗的疗效,为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预测手段。此项检测费用在一千元左右,是否将其纳入医保,各地方情况不同。
小细胞肺癌化疗前后肿瘤体积会有较大变化,根据何时体积设计照射野的问题颇有争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为这个争议给出了答案。
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研究发现在放疗时加用厄洛替尼,能让患者的肿瘤范围比原来缩小50%,甚至消失。同时降低其他位置新发病灶的可能性。不过这种药物是靶向药物中较贵的,一个月花费在一万七左右。
头颈部肿瘤:
新显影剂可预测疗效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易俊林等研究168例头颈部鳞癌患者后发现,术前联合每周顺铂30mg/㎡的方案和单纯放疗相比,并不能使局部进展的头颈部鳞癌患者总体生存期延长。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科胡曼等研究27例局部进展的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化疗前、中显像剂摄取,发现采用18F标记氟喹唑啉类显像剂的PET/CT效果更好。
专家解析:化疗杀死癌细胞同时也会将正常细胞杀死,还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肿瘤细胞缺氧,对于射线不敏感。新的显影剂可以显示出缺氧与不缺氧细胞的差异,进而预测放疗后的疗效。该发现有望成为医生对缺氧处适当加大射线的量效果更佳的依据,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食管癌:
放疗范围不宜过大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乔学英等将94例食管鳞癌患者靶区范围分为扩大野组和累及野组,发现扩大野组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的副反应发生率更高,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专家解析:食管癌是常见肿瘤,关于照射范围业内一直有争议。有人坚持只需对已发现的肿瘤放疗,有人认为还应对可能性高且频发位置放疗起到预防作用。该研究说明适当扩大放疗范围疗效无优势,相反增加了副反应。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