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天津糖友很遭罪

2012-11-12 03:15:32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糖尿病尚无法根治,特别是1型糖尿病,一旦确诊,必须终身用药。然而,天津却有这么一群糖尿病患者,他们每两年还得重新“确诊”一次糖尿病,这个过程不仅要喝糖水,还得抽三次血。一些患者看来,这如同一场折磨。
  为享医保
  两年要遭一茬罪
  天津市医保登记糖尿病患者有20万人,为什么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两年一次的“折磨”呢?这缘于当地的一项特殊政策——《门诊特定病种医保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门特”)。包括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九类患者可以去指定鉴定机构办理“门特”登记,一经确认符合资格的,可以享受一系列医疗、报销上的优惠政策。
  然而,在提供便利的同时,“门特”手续却也非常繁琐。天津市人力社保局出台了新的《糖尿病门诊特定病种医保管理办法》,规定糖尿病“门特”登记有效期为两年,患者须在登记期满前两个月内重新鉴定。
  两年鉴定一次,难道是怕糖尿病患者痊愈后继续享受“门特”?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向红丁认为这不可能,他说:“在临床诊断时如果已经确诊是糖尿病,我们不会每两年重复做诊断检查。因为哪怕通过药物把血糖调节正常,糖尿病也不会痊愈,它是一直伴随患者终身的疾病。”
  记者走访了15家市指定的糖尿病鉴定机构其中一家医院,对于天津医保为什么要这样做,该院医保科负责人李明伟(化名)告诉记者,患者多,支出大,必须力求准确。
  李明伟介绍,患者鉴定时需要佩戴一条纸质和一条塑料腕带,用来进行身份证验证和指纹扫描,以保证鉴定的是患者本人。鉴定中心还设有录像监控,防止医生、患者违纪操作。
  抽血喝糖水
  浪费资源折腾人
  可即使确定了是患者本人,两年后仍还得再鉴定。所谓的鉴定,其实就是重新走一次糖尿病确诊的流程,这包括三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葡萄糖耐量试验(简称OGTT)。前面所说的喝糖水,就是OGTT的要求之一,患者要先空腹抽血,再立即口服75克葡萄糖水,等待60分钟、120分钟又各抽血一次。
  李明伟认为,喝下去的糖水对身体不会有伤害,“仅相当于一个馒头的葡萄糖含量,患者可以自行选择喝糖水或者吃馒头。”
  可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启富却说:“OGTT中,患者服糖后会难受或不适,如头晕、恶心。只有当指标无法判断时,如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血糖7.8~11.1mmol/L,才会让患者测试。”
  另外,李启富介绍,OGTT主要用于测定胰岛功能,需花费较多人力、物力及时间。若血糖水平已经能够明显确诊,可不必做OGTT检查。而1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不能恢复几乎是常识。
  杨先生是天津的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从他身边的病友圈子来看,部分在普通门诊不用做OGTT的患者,到了鉴定中心还得做。这是因为“门特”里OGTT适用的上限比一般糖尿病诊断时还高。
  其中一家指定机构主治医生张景云介绍,“门特”中执行的是只有空腹血糖≥10mmol/L、餐后血糖≥15mmol/L的患者才可不做OGTT,其余患者均需鉴定。
  政策建议
  “门特”复查期应延长
  其实,以前天津市的“门特”政策也没有那么严。据杨先生说,以前只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两项,不做OGTT,检查的时间也很快,不像现在要多等两小时。
  不过,对于患者的疑问,李明伟表示,这也是没办法,增加一项检查,鉴定中心也更麻烦。因为以前“门特”出现过骗保的例子:非糖尿病患者办理虚假“门特”,到门诊频繁取药,超量购买带补贴的药品,高价倒卖给药贩子,从中牟取私利。为防再次出现这样的问题,只能从严。
  李明伟也坦言,两年的复查期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可能存在负担,可以考虑根据病情不同做出适当调整。例如,1型病人可以延缓至3~5年。
  记者就患者的反馈,向天津市人力社保局医保处致电,然而近一周过去了,截止发稿前仍未得到负责人的回应,答复始终是领导非常重视,但还需要审批。
  当然“门特”政策也在不断修订。就在调查期间,天津发布了《关于妥善解决糖尿病门特参保人员垫付医疗费报销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年度内降糖药费超1万元由本人垫付的部分,自11月起,由之前年终一次性报销改为了按季度报销,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在资格审核上,我们也期待能有所改善。
  编后:
  好事为什么办不好
  糖尿病等需要长期频繁地与医生打交道的患者,常受累于医保繁琐的报销流程。天津“门特”为糖尿病等九类病一定限额地免去了医保报销部分先垫付的要求,无疑给患者带来了方便。可这样一件好事,偏偏惹来了一堆抱怨。
  我们不能指责患者矫情。糖尿病尚不能根治是医学常识,为了享受到报销上的一点便利,糖尿病患者却必须每两年重新确诊,且这个过程从身体到精神上,都不舒服。当然,天津医保部门也有自己的难处。“门特”设立之初本没如此严格,然而后来出现的骗保行为,又让他们不得不从严要求,可谓宁可灌糖水一千,不可让一个假病人漏网。
  好事真就不能办得更好一点吗?就这事看,应该可以的。比如,对1型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只做一次病种鉴定,再通过严格的身份审核体系,确保是患者本人在享受医保报销。对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也可根据第一次诊断的结果细分,再分类制定身份审核策略。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
  “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可是,当偏差屡屡发生时,政策制定者或许应该反省,我们在政策出台前,应该充分调研,广泛征集民意,尤其直接适用者,听听他们的声音,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看来想办好事不难,把好事真正办好,才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