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继“中国式过马路”后,“中国式接孩子”也成为网络热点话题,据说有的孩子17岁还要靠爹妈接送。尽管城市交通复杂,不按规矩行驶的车辆多等是客观原因,但复旦大学任远教授在微博上说:“中国式接孩子”直接导致孩子的伙伴关系弱化,过多挤占了孩子的社会关系,让独生子女更加感到孤独。其实,除了“中国式接孩子”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发育跑偏,“中国式夸孩子”也是普遍在家长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国家的父母非常注重对孩子的赞美和表扬,他们认为,对孩子行为进行适度的赞美和表扬,能让孩子保持非常好的心境和状态。现在,很多家长也学习西方家长,但也许父母自己从小缺乏被表扬的经验,简单地理解赞美进行粗糙的表扬。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伯格博士,曾经给表扬下过一个定义,说盲目的表扬和夸奖是一种粗暴的交流方式。因为当你盲目表扬别人时,其实在给别人下定义,尤其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语气给别人下定义。当你这样表扬孩子的时候,他会有一种自己被评价的感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价值感受损。
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家长表扬孩子说:你真棒,考得这么好。就不如说,你这次数学考得比以前好多了,我很高兴。前面的表扬更多注重对孩子整体的赞美,而后面的表扬则是对孩子行为的肯定,显然后者要客观很多,言之有物,更容易给孩子带来良性心理。
家长表扬孩子时,应该尽量用“我”的感觉,而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定义。因为在表扬孩子的过程中,用“我”的语气是在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而如果用下定义的语气,意味着家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会让孩子产生被定义的压抑感。
孩子将零食分给小朋友吃,可以说:你将零食分给小朋友,我很高兴。最好不要用这种语气:你真是个好孩子,真懂事,知道将好吃的给小朋友。前者的表扬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孩子非常容易接受,而且没有一点压力,而后者的表扬是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加在孩子身上。表扬是为了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们欣赏和喜欢你的努力,但是我们也能接受你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应该通过表扬来对孩子进行肯定,但是我们又要避免因为对孩子的评价,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判断。
此外,父母还要懂得表扬的分寸和时机,在不该表扬的时候表扬,会让孩子对表扬产生麻木,但是该表扬的时候不表扬,更会让孩子失望,甚至丧失继续努力的动机。
有的孩子天生渴望成功,他们努力学习,友爱同学,尊敬老师,内心深处强烈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当孩子取得一些成就,或者尝试着做一些新的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但是这些鼓励的话又要有分寸,略带鼓励的表扬,孩子不会有任何负担和压力,轻装上阵的孩子,也一定不会辜负家长的期望。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